否則,一旦以錯誤的編制和戰術進行訓練再投入到戰場上,那時就后悔莫及了。
“它的最佳射程是在70米!”卡圖科夫說:“這意味著我們要與敵人近戰!”
“是的!”舒爾卡回答:“所以我們應該將‘瑪蒂爾達’擺在最前方!”
卡圖科夫打開抽屜在里頭找了一會兒,然后從中抽出一份資料翻開查閱了一會兒并進行對比,然后搖頭說道:“不,還不夠!‘三號’坦克炮在25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88MM的垂直裝甲,而‘瑪蒂爾達’的正面裝甲只有78MM,也就是說……敵人可能在200米左右能擊穿‘瑪蒂爾達’!”
“我們可以加強它的裝甲厚度!”舒爾卡說:“將作戰距離拉近到100米!”
卡圖科夫點了點頭:“我們至少需要為它加裝15MM的附加裝甲!”
“然后我們可以利用M3坦克對敵人構成威脅!”舒爾卡說:“它有75MM火炮,能遠距離摧毀敵人坦克!”
“是的,雖然它射界不足精度不夠,但卻可以給德國人造成心理壓力,讓他們希望利用機動性與我軍近戰!”
于是坦克序列基本就定下來了,以“瑪蒂爾達”做盾,“格蘭特將軍”當矛,逼德軍裝甲部隊與蘇軍近戰。
這其中最沒用的就算是“瓦倫丁”了……它裝甲又沒有“瑪蒂爾達”厚,火炮又沒有“格蘭特將軍”強,可以說是處在兩者中間的尷尬位置。
事實也證明“瓦倫丁”坦克在戰場上表現不佳。
這其中主要是其履帶無法適應蘇聯的雪地,履帶間隙很容易被冰雪填充之后就在雪地上打滑。
另一方面,則是它炮塔下有一圈面積相當大的垂直座圈……一般坦克都設計成傾斜的,但“瓦倫丁”坦克卻設計成垂直的,于是這部位幾乎就成了德軍攻擊的靶心。
其它還有許多缺點,比如死板的英國人居然沒有為“瓦倫丁”配備高爆榴彈。
原本蘇聯還以為是英軍忘了為“瓦倫丁”配高爆榴彈,后來一問才知道英國人自己的“瓦倫丁”坦克同樣沒有,原因是英國人認為坦克對付步兵只需要機槍就足夠了,坦克炮就應該對付坦克。
此外“瓦倫丁”坦克頂部和車身上有開口,還有一個完全是多余的50MM口徑煙霧發射器……很奇葩的是這個煙霧發射器就只能發射煙霧彈,盡管英軍有50MM迫擊炮他們也不知道用它來發射迫炮炮彈用以填補對步兵炮火的空白。
而煙霧彈,戰場上很少用到它的機會,即便有時要用也完全可以讓步兵代勞。
這樣的設計造成的后果就是:“瓦倫丁”坦克不管是從哪個方向對燃燒瓶都沒有抵抗力。
蘇軍用燃燒瓶炸德軍坦克需要投在發動機部位,而德軍對“瓦倫丁”坦克則從任何方向都可以……因為燃燒的汽油會從坦克開口和縫隙中滲透進駕駛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