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的確是個辦法,此時雖然德空軍已不占優勢,但蘇聯空軍無法全天候守在近衛坦克第一旅上空。
同時河道上空無一物沒有任何遮掩,德空軍只需要集中兵力突然發起襲擊,還是有可能將俄軍打退或者讓其損失慘重的。
然而,讓希特勒和庫比勒沒想到的是,蘇軍突然改變了行軍方向。
也就是說近衛坦克第一旅上岸了,并朝河道東側的民居發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
其實這很正常,沒有人會傻到明知道前方有陷阱還會繼續往里跳,這其實也是德軍“閃電戰”的戰略,他們在戰斗時就常常繞過敵人的堅固工事攻擊弱點。
此時的近衛坦克第一旅也是如此。
河道東側就是德軍的防御弱點,特維爾主城區在河道西岸。
東岸建筑少而且大多殘破不適合防守,德軍自然會將兵力集中在西岸。
此時天色剛朦朦亮,坦克帶著“隆隆”的馬達聲駛出河道,然后掩護著步兵闖入民居中……
就像之前所說的,東岸建筑較少而且普遍低矮,相當一部份還是木房。
這些對近衛坦克第一旅來說算不上多大的威脅,坦克在百米開外就沖著房屋開火,只聽“轟轟”的一陣炮響,那些房屋就被炸得東倒西歪的。
“瑪蒂爾達”雖然火力不足,但用它來攻擊木制房屋還是綽綽有余的。
另外“瑪蒂爾達”還有一個好處,它負重輪多且速度慢……速度慢雖然是缺點,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缺點同時也可以是優點。
比如“瑪蒂爾達”感人的速度就使它行駛時車身十分穩定,于是在行進中開火還有一定的精度。
這也使它成為除了“謝爾曼”坦克之外可以在行進中開火的坦克。
于是,一路上首先是用坦克炮將房屋炸上一遍,然后再火箭筒上,距離再近些就是手榴彈往窗口里投,等到蘇軍看到那些房屋的時候,里頭已經只剩下一具具血淋淋的尸體或是在掙扎的傷員了。
當然,如果建筑還沒被炸塌的話,步兵就會對它進行占領并暫時防御。
他們可不想德軍從側后對坦克部隊突然發起進攻。
舒爾卡一路上幾乎沒有看到活著的德國人,他只看到兩側的士兵們在往建筑里投了一枚手榴彈之后端著沖鋒槍沖了進去。
接著就是槍聲和慘叫,偶爾還有德語的求饒聲。
但求饒換不來蘇軍的憐憫,接著毫無疑問的又是幾聲槍響……此時的蘇軍是穿插,這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帶俘虜。
德國空軍這時正好飛臨戰場上空,但是他們轉了一圈并沒有找到目標……他們得到的消息是敵人在河道上,但此時河道已空無一人。
雖然飛行員很快就被告知蘇軍已經進入住宅區,但他們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分不清敵我。
而此時,早就在空中等候的蘇軍戰機突然俯沖下來,于是又一場激烈的空戰在上空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