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啊!”
戰士們高喊著往馬馬耶夫崗陣地發起沖鋒。
整場戰斗最困難的部份是開頭。
德軍擔心敵人會從后方對其實施包抄所以有所防備,蘇軍首先要闖過的就是地雷和鐵絲網混和在一起的障礙區……雖然之前的炮火準備已經將其清理掉一部份,但不可能將他們完全清理干凈。
地雷給進攻部隊造成的麻煩不只是身體傷害和心理恐懼的問題,它還能影響部隊的進攻隊形。
因為如果從進攻敵方陣地的角度來說,隊形應該是充分展開兵力,也就是面向敵人展開大寫的“一”字隊形,這樣能盡量擴大與敵人的接觸面使敵人在短時間內承受盡可能大的沖擊。
否則,如果面向敵人擺出“1”字長蛇陣,在單位時間里就只有前方幾名戰士能發揮作用,敵人只需要一挺機槍就能從頭掃到尾。
但如果針對雷區的話就恰恰是相反的,因為前者會讓士兵短時間盡可能多的踩在地雷,后者則是前頭踩完后頭就安全了。
于是,在這時候沖鋒隊形就要盡量在兩種考慮中取一個中間值,既不能過于分散也不能過于集中。
整個隊伍是以班為單位列成縱隊沖鋒,同時預備隊的沖鋒必須記住前方部隊的路線并緊跟其路線沖鋒……只有這樣,前方沖鋒單位以身踩雷才有意義。
不過踩雷這東西相當一部份是看運氣。
舒爾卡在沖鋒的時候就看到沖在前頭的戰士沒事,后方的戰士卻被炸翻倒在地上抱著腳部慘叫。
幸運的是他踩中的是蘇軍的木殼雷,如果是德軍的“S”形跳雷的話……舒爾卡距離他只有兩個身位,瞬時飛射出的鋼珠肯定會在舒爾卡身上來幾下。
不過看到這一幕舒爾卡反而就放心些了。
因為他知道駐守在馬馬耶夫崗的德守軍補給不足,或者說在其后方準備不足,否則他們布設的就不會是木殼雷。
舒爾卡認為這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馬馬耶夫崗的德軍補給不足不是秘密……醫院和學校被第82步兵團占領,其結果就是補給線被切斷。
德軍能得到補給的途徑就是空投。
但空投畢竟有限,而且他們必定會集中在更需要或者也可以說是急需要的物資上。
比如燃油、炮彈、子彈,坦克零件等。
相比起這些,地雷并不是必須品。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德軍防御的主方向是正面,也就是馬馬耶夫崗以東,那里集結了至少兩個團的敵人,隨時都會對他們發起猛烈的進攻。
因此,即便是有地雷,德軍也會優先把它們布設在東面而不是后方。
這使第82步兵團成功的沖進了德軍設在馬馬耶夫崗的陣地。
確切的說那是蘇軍的陣地,只不過被德軍占領并被他們利用起來而已。
然而,蘇軍的優勢也恰恰在這里。
在此之前,舒爾卡就和第62集團軍指揮部進行了溝通。
第62集團軍指揮部甚至還送來了一張布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