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想過正斜面工事會如此不堪一擊。
更沒想到敵人居然能打到斯大林格勒打到馬馬耶夫崗。
這所有的一切都導致馬馬耶夫崗反斜面的堅固的永備工事幾乎為零。
直到現在,坦克殘骸往那一擺,馬上就成了一座座防御極強的鋼鐵堡壘,防線也就成了一道鋼鐵防線。
“手榴彈掩護!”埃里希少校用嘶啞的聲音大吼。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埃里希少校有一定的作戰經驗,他這時喊的不是迫擊炮而且是手榴彈。
迫擊炮雖然殺傷力比手榴彈大得多,但終歸發射需要時間同時很難成規模。
手榴彈則幾乎每名士兵都有攜帶幾枚,連著甩幾枚出去就能在陣地前炸成一片。
在這種爆炸余威及其激起的煙霧的掩護下發起沖鋒,就很有可能與敵人絞殺在一起,于是“坦克碉堡”也會失去作用。
這也是埃里希少校發起沖鋒時的一個計劃。
德軍軍官接到命令后一個個對士兵下令:
“手榴彈!”
“手榴彈!”
……
一枚枚手榴彈從德軍方向返了上來。
在此之前因為居高臨下的原因,所以會出現德軍手榴彈能拋到蘇軍防線而蘇軍手榴彈卻拋不到也威脅不到德軍的情況,所以50米這個手榴彈投擲距離對蘇軍來說是致命的。
但現在卻并非如此。
蘇軍坦克殘骸組成的一道防線在戰壕前方的十幾米,這恰好使德軍手榴彈無法擲進蘇軍戰壕。
埃里希少校其實知道這一點,在此之前他就在望遠鏡觀察到了。
所以,他也沒有寄希望于一排手榴彈就能將蘇軍防線炸開。
埃里希少校希望的手榴彈激起的煙霧能掩護步兵沖鋒。
于是下一秒,德軍步兵就大喊一聲挺著刺刀沖了上去。
但很快,埃里希少校就發現他的期望破滅了……因為就在這時,蘇軍也朝陣地前投來一排排手榴彈。
德軍手榴彈能做的不過是在陣地前炸起一道煙霧,而蘇軍手榴彈,卻是將沖鋒的德軍士兵炸成了煙霧。
接著,機槍、沖鋒槍子彈又“嘩嘩”的朝煙霧中傾瀉,時不時的還有火箭筒突然從戰壕中冒出來,然后“啾”的一聲朝煙霧中打出一枚反步兵火箭彈。
很快,德軍的沖鋒就在一片慘叫聲中被扼殺在煙霧中。
偶爾從煙霧中也能竄出幾個德軍士兵來,他們滿臉漆黑,身上掛著破布,手里抓著上了刺刀的步槍,鮮血淋淋大聲嘶吼著沖向蘇軍戰壕……
這些士兵很勇敢,但這種不成規模的沖鋒根本就無法給蘇軍造成沖擊。
他們要么是被打倒在沖鋒的路上,要么一沖進戰壕就被蘇軍一頓槍托或是拳腳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