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不反攻?”米哈依爾維奇少校疑惑的問:“就像我們以前做的一樣,在夜里反攻摧毀敵人的炮兵陣!”
“德國人鞏固了防線,米哈依爾維奇同志!”阿基莫維奇少校解釋道:“馬馬耶夫崗一帶的地形比較復雜,其兩翼分別是峽谷和沖溝,這使我們無法對其實施迂回包抄。正面則是馬馬耶夫崗。雖然我們的確可以像之前一樣憑借炮兵的掩護奪回馬馬耶夫崗的正斜面,但也僅限正斜面……敵人在馬馬耶夫崗山腳構筑了幾道防線,天色一亮我們就不得不撤軍甚至放棄正斜面!”
也就是說,馬馬耶夫崗的正斜面已經成了德軍的緩沖地帶,天黑時德軍隨時可以將它放棄,天色一亮……蘇軍又得把它還給德軍,否則就必須付出慘重的傷亡。
于是,指揮部馬上就陷入了沉默。
馬馬耶夫崗雖然還在蘇軍的控制中,但因為德軍大膽的將遠程炮兵布署在這里,它已經成為插入斯大林格勒中央的一把尖刀。
這把尖刀,不但對伏爾加河的運輸線構成巨大的威脅,還隱隱有將斯大林格勒分割成南、北兩個無法聯系的區域。
后者或許還不明顯,因為此時德軍炮兵的主要任務是封鎖河上運輸線。
但有朝一日,當斯大林格勒因為嚴重缺乏補給而十分虛弱時,德軍只需要將炮口一轉,馬上就可以用炮彈將馬馬耶夫崗至伏爾加河只有兩公里左右的瓶頸地帶切斷。
這對斯大林格勒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斯大林格勒相當一部份補給是自產的……就像之前所說的,斯大林格勒有許多工廠在日夜不停的生產子彈、炮彈甚至坦克。
但這些工廠全都集中在北面工廠區,而人員、兵力則大多集中在建筑密集的南面居民區。
(注:在計劃經濟下蘇聯的建筑很有規律,斯大林格勒也不例外)
一旦北面工廠區與南面居民區之間的通道被切斷,這意味著什么就不用多說了……南面的百姓和部隊將極度缺乏補給,而北面雖有補給但卻沒人,于是很快就會被各個擊破。
沉默了好一會兒,安德里安卡才說了句:“或許我們可以用炮火實施壓制!”
阿基莫維奇少校搖了搖頭。
“我們也想過這個,安德里安卡同志!”阿基莫維奇無奈的回答:“問題在于我們的補給不允許……我們需要大量的炮彈保證自己能壓制敵人的炮兵,而這又增加了運輸線的壓力,結果就是……”
阿基莫維奇少校攤了攤手。
這意思大家都明白,用大量炮彈換來的運輸線的短暫安全,運來的炮彈可能還不夠打出去。
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在做無用功甚至還起到反作用。
這也就是保盧斯高明的地方:將遠程炮火前置的確是忌諱,但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斯大林格勒缺乏補給的情況下這么做反而會成為蘇軍的雞肋。
空軍、步兵、炮兵……各兵種各方案一個個被否決,斯大林格勒似乎陷入了最后的死局,只有等著被德軍一點點蠶食最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