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卡將計劃分為兩步走。
對德軍雷達的壓制方面由阿基莫維奇少校負責。
阿基莫維奇少校在集團軍任參謀時負責情報收集這一塊,執行這任務也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原因是收集情報原本就是需要在敵后安插眼線、間諜,甚至組織游擊隊。
壓制德軍雷達顯然無法用正規戰斗實現……蘇正規軍如果能穿過德軍防線準確的攻擊其內部,那也就意味著蘇軍能隨時打敗德軍了,這顯然不可能。
另一方面,就像阿基莫維奇說的,德軍很可能會使用車載雷達可以隨時轉移,所以用正規軍突破德軍防線突襲不可能也不現實。
這方面舒爾卡就放手讓阿基莫維奇少校去做,因為他沒有資源,更重要的還是舒爾卡對壓制德軍雷達是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能摧毀德軍地面雷達最好,如果不能摧毀那也沒什么關系,舒爾卡對此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舒爾卡主要是將精力集中在搭建浮橋上。
搭建浮橋的確不難,首先是大批量的將油桶密封。
這工作簡單易行,原因是油桶本身就有密封蓋,只需要將密封蓋固定在油箱上就可以了。
難點就在于它不能用電焊……油桶用電焊很容易出問題,原因是油桶內往往有少量的汽油殘存,這些汽油揮發著氣態汽油并與空氣混合,只要有一點火星就可能將其點燃并發生爆炸。
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膠水將油桶蓋粘上而不是電焊。
再將木板往油箱上一綁,然后就完成了。
事實上這工作是在河邊完成的,原因是綁好木板的油箱不方便運輸。
于是,一車車的油箱、膠水、木板、鐵絲、繩索等工具就被運往伏爾加河邊。
斯大林格勒的百姓也被組織起來……他們大多都是沒來得及撤走的工人,當然也有被臨時調來的士兵。
然后現場制作完就直接丟到水里。
木板加鐵桶在岸上還有重量搬運不便,丟到水里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小木筏,用一根繩索拖著就可以輕松的將它拖到目的地,甚至還有人在岸邊就多連接幾個這樣的小木筏,然后幾個人跳上去,拿著槳像劃船似的將它帶到木橋盡頭拼接。
能做到這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伏爾加河水流平緩……它總長3692公里,落差卻只有190米。
因為水流平緩所以河中央才會形成那么多、那么長的沙洲,當然這也給搭建浮橋帶來了方便。
搭建速度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央有沙洲。
這對于斯大林格勒的運輸原本是個缺點,正因為有這些沙洲,東岸的運輸船只能通過一個狹窄的河道往西岸,也正因為有這些沙洲,才使假的兩棲登陸船無法跨越而出問題。
但是……
對于“浮橋計劃”來說,這些沙洲卻絕對是優點。
因為它使浮橋可以同時從四個基點同時搭建:東西岸各一個,沙洲兩個。
也就是說,其搭建速度至少要快上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