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炮兵在夜里是無法準確鎖定蘇軍炮兵陣地和前線工事的,這其中尤其是前線工事,比如一個碉堡、一個火力點。
如果德軍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一個問題:他們對這次大規模炮襲已經有充分的準備而且是有的放矢。
換句話說,這很可能就是舒爾卡所說的“大規模進攻”。
此時的巴特拉科夫少將當然不會去多想這個問題,他馬上下令:“命令炮兵,壓制敵人炮火!”
這是夜晚炮戰的常規手段。
夜晚開炮有一種后發優勢,因為先開炮的一方往往會因為炮口的火光和煙霧暴露自己的位置。
這使敵人能夠更精確的對其實施壓制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但參謀打了一通電話過去后,就帶著無奈的眼神望向巴特拉科夫少將。
“將軍同志!”參謀說:“我們的炮兵損失慘重,他們正在迅速撤離陣地……”
簡單的說,蘇軍炮兵在第一時間就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
德軍在察里察河這片戰場上對蘇軍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可以將炮兵陣地布設在蘇軍的側翼……察里察河南岸已被德軍占領。
這也就意味著蘇軍炮兵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會處于德軍兩個方向的敵人炮兵的交叉打擊之下,也就是說德軍對蘇軍炮兵陣地沒有炮火死角,而蘇軍卻并非如此。
因此,指揮這場戰斗的德第389師師長喬納斯少將決定充分利用這一點。
這是喬納斯少將的座右銘,他始終相信在戰場上勝利的關鍵不是與敵人勢均力敵,而應該盡量擴大和利用自己的優勢,因為一旦這個優勢擴大到一定程度,直接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敵人整個防線崩潰。
他這理論雖說不完全對,但也沒錯。
因為二戰的戰爭已經可以說是體系化的作戰,步、坦、空等各兵種協同無一不可,一旦有哪個兵種被擊潰很容易處處受制。
說它不完全對,則是因為此時的戰爭還不能完全說是體系化作戰……幾年后的朝鮮戰場上中國部隊在空、坦、炮等兵種完全落后的狀態下依然能穩駐三八線。
此時在2號火車站的情況大概就像喬納斯少將想像的那樣。
他在此之前甚至派出勃蘭芬堡部隊偵察到了蘇軍炮兵陣地的準確位置。
并且在知道敵人炮兵陣地的情況下忍住沒有將其摧毀。
因為喬納斯少將知道,如果過早將其摧毀,很可能就是給敵人提個醒,告知他們自己將要進攻并及時補充炮兵甚至加強防御。
現在,德軍在天亮前發起的突然襲擊就打了蘇軍一個措手不及,使蘇軍……確切的說是在2號火車站方向的蘇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幾乎處于無炮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