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國內地位超然是一回事,在戰場上指揮作戰又是另一回事。
或者說,恰恰因為他們在國內地位超然而且對付的都是游擊隊等弱小的敵人,才使他們嚴重缺乏戰斗經驗或是對敵人誤判。
巴特拉科夫少將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他知道德軍將一個步兵團和一個裝甲團布署在正面后,馬上就將主力部隊調往2號火車站正面。
這顯然正中喬納斯下懷。
于是,在戰斗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后,突然又是一陣密集的炮火覆蓋。
這一次,炮彈集中轟炸察里察河河岸,接著,一支摩托化部隊突然從側翼殺出向駐守在河邊的步兵第42旅。
步兵第42旅由第10師指揮,名義上是一個旅,但其兵力因為連日的戰斗不及一個團。
德軍在這一點上很聰明,他們是派出摩托化部突襲而不是裝甲部隊:
摩托化部隊裝備的是邊三輪、裝甲車等裝備,它們能攜帶更多的彈藥,再加上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對付步兵的輕武器綽綽有余,同時又不會像坦克一樣在泥濘地里無法動彈。
如果說摩托化部隊有什么缺點的話,那就是承受不住敵人的炮火覆蓋……但這個擔心已經是多余的,因為蘇軍的炮火大部份已經被德軍摧毀了。
于是這支摩托化部隊僅用了十幾分鐘就突破了蘇步兵第42旅的防線。
消息傳到第10師指揮部,巴特拉科夫這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趕忙下令:“馬上增援步兵第42旅!”
“援兵受阻,巴特拉科夫同志!”參謀回答:“德國人沿岸占領建筑,然后以建筑為依托協同炮兵和空軍防御!”
這就是軍事素質上的重要性。
戰場上很多時候看的并不是兵力多少,而是協同能力。
比如現在,德軍只需要少量部隊占領一幢建筑,然后引導炮兵和空軍攻擊,就能輕松的將數十倍的敵人死死的阻擋在建筑外。
巴特拉科夫在地面上沿著河岸往下看,接著豆大的汗珠就從額上滲了出來。
想了想,他就下令道:“馬上炸毀鐵路橋!”
如果說之前留著鐵路橋是因為隨時可以炸毀的話,那么現在就是那最后的緊要關頭了。
但參謀在焦急的打了一通電話后,就報告道:“巴特拉科夫同志!我們與鐵路橋失去聯系!”
“派人去通知他們!”巴特拉科夫憤怒的大叫:“馬上!”
“是,巴特拉科夫同志!”
在參謀匆匆跑出指揮部之后,巴特拉科夫就一屁股重重的坐回到椅子上。
在此之前,巴特拉科夫也許有想到2號火車站的形勢嚴峻,但從沒想到會突然惡化到這程度。
換句話說,巴特拉科夫少將被這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打擊得亂了方寸,不知道該怎么應對這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