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只是士氣問題,往深處考慮的話還關系到軍官聲望甚至是仕途問題。
戰場就是這樣,維系軍官與士兵的更該是共同利益。
比如舒爾卡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他能從士兵的角度出發為士兵著想,這在片面強調精神、勇氣、沖鋒的蘇聯軍隊中就顯得尤為明顯。
客觀的說,蘇軍其實也不是不重視士兵的生命。
做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或是決策高層沒道理不重視士兵的生命,因為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部隊是由士兵組成的,沒有士兵也就沒有軍隊,沒有軍隊當然就沒有國家。
問題在于蘇軍片面強調精神和勇氣的戰術在這時代已嚴重滯后……這些更應該是一戰時期的東西,甚至在一戰馬克泌機槍大批量裝備部隊后,這一套已經落伍了。
但蘇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甚至可以說蘇聯沒有參加過一戰……參加一戰的是沙皇俄國,蘇聯于1917年11月建立,第二天就退出戰爭。
這直接造成了蘇聯軍隊建立有很大的“閉門造車”成份:軍隊沒有經過外部戰火的淬煉,戰略、戰術很多都是在國內與白軍作戰時積累成型,而有經驗有軍事素養及受過成體系軍事教育的軍官大多都是白軍……
這其中雖然有13萬英、法軍隊與白軍共同作戰,但這13萬所謂的協約**只不過是希望躲在后方坐山觀虎斗而已,在意識到大勢已去時他們很快就撤回國內了。
其結果就是現在蘇聯的戰術體系。
在這種戰術體系下,士兵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他們的生命沒有被重視,或者是在戰場上毫無意義的沖鋒然后死去。
而舒爾卡卻是眾多軍官中的異類,他重視士兵的生命,靈活的運用戰術,將士兵一次又一次從危機中走出來,并一次又一次的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在布列斯特要塞是這樣,在莫斯科時是這樣,現在在斯大林格勒同樣也是這樣。
因此,舒爾卡才能得到官兵們的擁護,士兵才愿意為他作戰,并且在戰場上還敢打敢拼……最典型的就是第五步兵連。
德軍雖然與蘇軍不同,但戰場法則卻是一樣的。
所以站在5號倉庫外的保羅少校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
如果不顧一切的炸死被困在倉庫里的部下或者置他們于不顧的話,除了打擊部隊的士氣外還會損傷自己的聲望。
聲望這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一名軍官指揮部隊的基礎。
同時它往往培養困難而且耗時很長,要摧毀它只需要一個不被認同的命令,之后就很難恢復甚至永遠無法恢復。
這很可能也就意味著保羅少校被士兵拋棄了,于是他將來的仕途甚至安全都無法保障。
保羅少校是個聰明人,所以他當然不會選擇這么做。
想了想,他就通過步話機對被困在倉庫內的副官下令道:“堅持住,我馬上派人把你們救出來!”
副官聽著這話,原本萬念俱灰的他心里再次生出一絲希望……其實副官心里是清楚的,他們活著回去的希望很渺茫,甚至如果理智的話,主力部隊就不應該派人來援救他們。
因為副官很容易知道這是蘇聯人設下的“圍點打援”的戰術。
戰術是老戰術,但卻很巧妙的被用在一幢建筑里,這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所以,德軍在這時候應該“止損”或者采用別的戰術。
這也是副官之前想自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