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線傳來的戰報讓舒爾卡有些無語,幾通炮火過去只打掉敵人三個機槍火力點和兩個碉堡,這戰果甚至比前線步兵團的迫擊炮和火箭筒取得的戰果還小。
主要原因,就是舒爾卡一直擔心的準備不足的問題。
雖然自行火炮部隊與前線炮兵偵察員牽了電話線建立了聯系,但互相報的坐標和修正參數有沖突,使炮兵部隊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打。
戰后才知道這是其中有根電話線在黑暗中接到了步兵團迫炮部隊的炮兵觀察員那里了,結果把迫炮連的修正參數報給了自行火炮營。
然后就是補給出現了混亂:工兵往前運送彈藥時分不清哪些是76MM口徑的、哪些是85MM口徑的……這兩種口徑的火炮比較接近,相比之下152口徑的倒時很容易識別,老大的一門擺在那。
于是出現了幾次炮彈不匹配的情況。
這似乎情有可原,因為對于炮兵來說很少有這種十幾門炮里還有不同口徑的情況,尤其這些火炮還被裝在了坦克底盤上,從外形上很難看出區別。
最后就是炮手和坦克駕駛乘員協同不暢的問題……這其中最難的其實就是駕駛員,尤其是152MM火炮。
原因是駕駛員要呆在艙內駕駛位上隨時準備開動火炮轉移,但自行火炮其后座力幾乎都是由坦克底盤承受的,于是每打出一發炮彈那響聲幾乎就在頭頂上不說,整個底盤都會因此劇烈震動,沒打幾發駕駛員就被震得七葷八素的,對外感知力成級數降低。
而炮手是不知道這些的炮兵,所以沖著駕駛室大喊傳達命令,于是往往無法被及時接收顯得十分遲鈍。
幸運的是這些自行火炮都在敵人射擊死角內,所以在德軍實施炮火壓制的時候沒有造成多大的傷亡,除了幾名炮手被飛射的磚瓦和彈片擊傷外。
這些都是小事,因為舒爾卡早就準備好炮手替換。
這也是自行火炮適用于戰場的另一個原因……要培養一組坦克乘員十分困難,甚至要想這組坦克乘員如臂指使的作戰非得訓練一段時間不可,其中如果有部份乘員負傷,往往很難補充而造成整個車組癱瘓或是戰斗力大減。
自行火炮就好得多了,它補充的就是炮兵,比起坦克來操控一門炮要簡單的多。
因此,這場進攻仗實際上已經打成了爛仗。
至于在舒爾卡看來是這樣……自行火炮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他應有的戰斗力,當然也就無法將敵人的“虎式”坦克逼出來。
簡單的說,德國人就這樣打下去也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只要等天亮就可以了。
然而,德軍卻選擇了另一種打法。
德軍指揮官是多普勒上校,他的想法比較保守,也就是原本應該的打法,防御直到天亮。
但“虎式”坦克連連長杜登少校卻并不是這樣想的。
“上校!”杜登少校通過步話機向多普勒上校報告道:“我認為我們應該發起反攻,我們擁有‘六號’坦克,我們可以像輾死一只螞蟻一樣消滅他們!”
“現在是夜晚,少校!”多普勒上校回答:“我們不適合在這時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