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諾維科夫和參謀們馬上把處于二線正在整訓的幾個航空師組織起來。
對二線航空師進行改革就簡單多了,它們幾乎沒有戰斗任務,也沒有多少后勤、時間和指揮壓力,想怎么調就怎么調,甚至全部打散了再重組也沒多大問題。
于是很快的,各種機型分門別類,后勤和維修部門也按機型歸類并配屬到相應的機場,接著再對指揮系統進行梳理……
對指揮系統的梳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原因是指揮系統混進了太多無能之輩……這是蘇聯空軍的一個頑疾,空軍本身就是一個高大上的軍種,同時蘇聯空軍又十分龐大,充斥著數量多但落后的老式戰機,這使空軍需要要當數量的指揮人員。
更重要的還是,空軍尤其是空軍指揮部通常都處在二線不需要直接上戰場……空軍需要與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當然不可能是敵人火炮能夠得到的范圍,也不可能是一次突擊就能打到的距離,它至少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緩沖地帶,因為要考慮到敵人戰機、轟炸機偷襲時需要的準備時間。
因此,在和平時期空軍就特別受官二代青睞,他們中甚至還有許多人沒有駕駛戰機作戰的經驗……在某層級的參謀部里整理整理文件,傳達下命令,過幾年就因為在空軍的指揮歷練而晉升了。
這也是蘇聯空軍戰爭前期的戰斗力如此不堪的原因之一:相當一部份指揮官甚至不會開飛機,有些人還會暈機,但就是這些不會開飛機的人指揮著飛行員在前線作戰。
于是可想而知,戰斗打響后,轉達給飛機員的命令就不是什么戰術,而只是一通毫無意義的命令:“前進,消滅他們!”、“不準后退!”等等。
如果不是戰爭暴發的話,這些混水摸魚的人還可以繼續在空軍混下去。
這造成了指揮部的庸腫、低效、反應遲鈍……而空軍又恰恰是最需要反應速度的軍種。
現在他們就原形畢露了。
或者也可以說是改革給了梳理他們的機會……在此之前就算進入戰爭狀態、就算知道那些是無能之輩,但想要把他們踢出去依舊十分困難,因為那時的蘇聯空軍就需要那么多人指揮。
就像諾維科夫之前說的,航空師因為是混編的,所以每個航空師至少需要三套子指揮系統分別指揮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
這種指揮體系本身就需要很多人手而且指揮起來復雜、繁瑣,如果把那些無能之輩從空軍中趕出去,就有可能造成指揮體系徹底停擺……連通訊、整理文件、下達命令的參謀都沒有了。
但如果把這些戰機分門歸類就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指揮……一個機場一個航空師清一色全是殲擊機,或是其它機種,指揮體系就是清一色的相應指揮人才,由原來的幾套整合成一套,人員瞬間出現大量冗余。
于是,諾維科夫就可以放心的將那些在空軍指揮團隊里的無能之輩踢出去。
這樣一來指揮人員雖然少了,但卻個個都是會做事有經驗的,效率反而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