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的改組就不是因為什么編制或是制度問題了,而是根據作戰計劃進行分配兵力和裝備。
實力分配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朱可夫為首的原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此時為頓河方面軍)參謀們。另一派則是舒爾卡和赫魯曉夫。
“我認為我們應該將主要力量放在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朱可夫指著地圖說:“頓河方面軍位于斯大林格勒北面,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位于斯大林格勒南面,它們同時由南、北兩個方面進攻羅馬尼亞軍隊防守的河岸并往縱深推進,這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包圍德第6集團軍并解斯大林格勒之圍!至于西南方面軍,它更應該是在空軍方面開辟另一個戰場并襲擊敵人補給線,這樣一來,無論我們包圍了德第6集團軍,還是成功的切斷敵人補給線,都能迫使德軍無力維持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客觀的說,朱可夫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但是……
“這么做的目的,只是迫使德國人撤退,朱可夫同志!”舒爾卡說:“雖然,小縱深的穿插包圍能短時間內形成合圍之勢,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距離德第6集團軍太近,極易遭到德第6集團軍與羅馬尼亞軍隊的夾擊并被反包圍,最終發展成互相包圍的混戰!”
“但這樣一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不是嗎?”朱可夫說:“敵人就無暇進攻斯大林格勒,他們必須組織突圍!”
“如果我們的戰略目標僅僅只是解斯大林格勒之圍,那么這么做的確可能取得勝利!”舒爾卡說:“但我們的戰略目標為什么不是圍殲德第6集團軍同時解斯大林格勒之圍呢?”
這話立時就引起了會議室里的一片哄動和反對聲:
“這不可能,舒爾卡同志,那是德國人的精銳部隊!”
“我們只希望能打退德國人保衛斯大林格勒,這已經是了不起的勝利了!”
“如果我們這么做的話,很可能會壞事的,德國人沒那么容易對付!”
……
雖然大家都沒有明說,但舒爾卡卻知道:從一開始,包括朱可夫在內,同意他的包圍德第6集團軍的計劃,并不是真想包圍它,他們只是想把德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城下逼走。
其實歷史上也是這樣,蘇軍實施反攻時完全沒想到自己能成功包圍德第6集團軍,因為相比起蘇軍步兵來說德軍太強悍了,蘇軍官兵內心對德軍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所以絕大多數都以為德軍會輕松的突圍而出。
問題就在于希特勒不允許德第6集團軍突圍。
之所以不允許,則是因為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即使第6集團軍被包圍,他也可以依靠空軍為第6集團軍空運去足夠的補給。
希特勒信了。
結果就是空運物資遠遠達不到預期,最后德第6集團軍的覆滅也就無法避免。
“我們當然可以!”這時赫魯曉夫站了出來:“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