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因為如果將假設定在德國會贏得這場戰爭的話,那么德軍官兵所做的一切當然就是有意義的,他們的犧牲和戰斗當然會給德國帶來利益,他們也會得到榮譽和勛章。
但是……
如果德國注定要失敗的話,那么德軍官兵的抵抗和犧牲非但不會得到榮譽,反而會成為禍水。
這理論有點像是汪精衛的“曲線救國”。
但它們又有本質的區別。
這并不是說正義、非正義或是侵略與被侵略。
當然,它們從道義上來說是很重要的,但與軍事和戰爭無關。
從歷史來看,并非只有正義的戰爭才會取得勝利,非正義或是侵略就一定會被打敗……這只存在電影、小說以及童話故事里。
如果正義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的話,那么蒙古就不該滅了一個又一個國家屠了一個又一個城,八國聯軍也不應該打進北京大肆燒殺劫掠。
事實上,現實中若是抱著“正義必勝”的觀點不僅是不對的還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很容易使人對敵我形勢做出錯誤的判斷。
德國此時的情況與汪精衛“曲線救國”不同,是因為此時的德國內憂外患同時開辟幾個方向的戰場,內部有侍機而動被吞并的包括法國在內的國家,外部有英國、英國的殖民國家、蘇聯,以及將要參戰的美國。
德國幾乎沒有任何獲勝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盡早停止戰爭投降尋求和平顯然是合理的,它能使德國免于最終被殘破、被肢解。
但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卻是在中日兩國的戰爭陷入僵持之時提出的。
是時中國完全有可能獲勝,甚至可以預期美國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會參戰,只需要中國堅持抵抗將日軍拖住總體戰略形勢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汪精衛因為個人爭權奪利硬生生的套上了“中國必敗”,并由此衍申出一套“曲線救國”理論就完全是顛倒黑白、不辯是非了。
鮑爾少校考慮了好久,然后才回了一句:“說不定……我們能取得勝利!”
“是啊,說不定!”舒爾卡說:“但那就要等奇跡出現,你是說嗎?”
鮑爾少校沒回答,只是眉頭緊皺叼著煙狠狠的抽著,不一會兒煙抽完了,舒爾卡適時又給他遞上了一根。
“你應該知道怎么做才是對德國有利的,少校!”舒爾卡說:“結束這場戰爭,越快越好!否則,你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英國人、美國人、蘇聯人,還有法國人甚至非洲人,他們會沖進德國,把你們在他們土地上所做的事以十倍的代價還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