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在休整一小時后準時打響。
這其中甚至還有許多部隊沒有組建完成……這主要是因為時間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蘇軍部隊通訊設備落后,在黑暗中要找齊屬于自己編成內的人員并不容易。
這其中尤其是合格的炮兵觀察員和坦克跟隨步兵。
不過就像特魯法諾夫說的那樣,蘇軍部隊的優點就是他們“經驗豐富”……在混亂中作戰的經驗豐富。
因此,整支部隊是亂中有序,總體上還是將步兵、坦克及炮兵聯系在了一起。
說實話,舒爾卡這么做的確是冒著相當大的風險。
因為像這種協同作戰并不是蘇軍擅長的。
事實上,蘇軍通常都是步兵打步兵、炮兵打炮兵,各兵種之間很少有組織的協同。
在這基礎上沒有進行任何訓練突然要求實施高強度的協同作戰,這有些“沒有金鋼鉆也要攬瓷器活”的味道,一不小心就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目前這種情況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何況舒爾卡也并不是亂來……一開始的戰斗給予部隊充分的磨合時間。
簡單的說,就是初期的進攻是“實戰演習”級別的,看似進攻但其實是用敵人前沿陣地演練,讓各級指揮官與各兵種嘗試著協同。
另一方面,舒爾卡相信一句話“戰場是最好的學校”。
這不僅是因為戰場的環境十分真實,更因為在戰場上有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每一個士兵、每一個兵種都盡一切努力緊密結合起來。
他們不得不這么做,否則在前方等著他們的就會是死亡。
這些都不是在訓練場上能練出來的,所以在戰場如果發現一支部隊突然間成長為精銳……不要驚訝,這都是被“死亡”逼出來的潛能。
舒爾卡在望遠鏡里很欣慰的看到這樣的“潛能”,因為戰斗打響半小時后,蘇軍部隊的坦克及炮火和步兵已經在有節驟的推進……這說明指揮員們已經有所收獲了。
另一方面德第91步兵師師長莫里茨少將則對蘇軍這種進攻戰術的轉變極其不適應。
就像舒爾卡說的,如果蘇軍按照傳統戰術進攻的話,那么莫里茨少將的布署就能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坦克前進到反坦克壕前毫無疑問就會被阻擋而無法前進,接著,布設在各個方向的反坦克炮就會將這些坦克一輛輛擊毀。
敵人的坦克一旦損失殆盡,那么德步兵師就不需要再擔心什么了……步兵對步兵德軍從來沒怕過誰。
然而,戰局卻并沒有像莫里茨少將想像的那樣發展。
俄國人居然一反常態的用步兵在前方進行低烈度的進攻……所謂低烈度的進攻,是相對以往俄軍總是大批量的實施沖鋒而言的。
這種低烈度進攻有些像彼此在黑暗中互相狙擊:俄國人潛伏在前方黑暗的陣地中,發現一個機槍陣地或是反坦克炮陣地,就用曳光彈指示其位置,然后坦克及炮火就鋪天蓋地的朝火力點砸來。
同時坦克的位置還總處在反坦克炮的射程之外……嚴格的說是在反坦克炮能有效擊穿T34裝甲的距離之外。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及反坦克壕的組合瞬間就失去了作用,德軍在與敵人的戰斗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就不多的反坦克一門又一門的被敵人敲掉。
考慮了一會兒,莫里茨少將就下令道:“把反坦克炮撤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