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舒爾卡的計劃,是先推出防線圖然后再給出投降期限也就是“特赦令”效果會更好。
這是什么原因就不用多說了。
先給出特赦令,德軍很可能會不屑一顧。
但如果先給出防線圖,讓德軍上下意識到這場戰役他們幾乎不可能贏也不可能突圍,正在心煩意亂為自己小命和將來苦惱的時候突然“特赦令”就出現在面前……特么的這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啊,那一瞬間投降的決心就定下了。
而斯大林給出的時間卻是從他下達命令那一刻開始算起的,于是這七個多小時就是一種浪費。
不過舒爾卡卻覺得無所謂,因為他認為十天已經足夠了,這其間更關鍵的其實還是倒數時間。
比如給德國人十天,那么他們通常會堅持到最后幾天,在知道沒希望同時又沒好轉的情況下最終才無奈的選擇投降。
如果給德國人三天,差不多也是這樣。
不過佐洛塔廖夫等人卻覺得時間就是生命,越長的時間就可能得到越大的戰果,于是確定下防線圖后風風火火的馬上就送到茲納緬斯克印刷……茲納緬斯克是蘇軍支援斯大林格勒的前進基地,幾乎所有的物資都是先送到這里然后再跨過伏爾加河送往斯大林格勒,就連部隊都不例外。
當然,宣傳部也會在這里備下印刷設備為前線提供宣傳品……這是當然的,因為如果在茲納緬斯克沒有印刷設備的話,就需要在其它地方印刷好再送上前線。
這不僅可以會有時間上的延遲,更會浪費寶貴的運力……這些運力原本可以用來運輸糧食、裝備和彈藥的,卻要用來運送傳單,而且還是大批量的傳單,這顯然是極其不劃算的。
因此,蘇軍總是前線在哪里印刷設備就跟到哪里……蘇軍一向重視宣傳,印刷設備就是政工人員在另一個戰場的武器。
然后,紙張就地生產,印刷出傳單后就能一批批的投向敵占區或是分發給自己的部隊。
這一次也不例外,袖珍型的防線圖很快就一批批的印了出來,接著一車車的運往前線和機場。
其中大多是運往機場,因為此時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德軍為了能夠穩定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對蘇軍發起了反攻。
應該說這種做法是十分正確的,至少對于保盧斯來說十分正確。
因為此時德第6集團軍的防線就像是硬生生的在蘇軍中央啃出一塊地,而且這塊地的防線很穩定,西邊是頓河、東邊是伏爾加河,北面和南面則是兩河之間的狹窄通道,德軍都在這些方向構筑的完備的防御工事。
而斯大林格勒卻在德軍這塊防區的中部,就像是一枚釘子似的扎在其中,并且還有兵力和裝備源源不斷的輸送過河。
如果德第6集團軍能徹底占領斯大林格勒,就能將東部伏爾加河防線連成一體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防御壓力,更重要的還是能鼓舞士氣。
問題就在于第62集團軍依舊死死的釘在斯大林格勒,任憑德軍怎么進攻就守在那片廢墟中一步都不后退。
在這種情況下,將印刷品運過伏爾加河再打到德軍陣地會是對運力的一種極大的浪費,反倒還是乘夜色用運輸機大批量投放更現實也更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