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元首閣下……”
“沒有可是!”希特勒打斷了曼施坦因的話:“你只有五小時的準備時間,天色一亮就發起進攻!”
“是,元首閣下!”曼施坦因無奈的回答。
放下電話沉默了一會兒,希特勒又對身邊的參謀說道:“馬上晉升保盧斯為元帥,馬上!”
“是,元首閣下!”
所以,這番較量的結果是保盧斯贏了,他成功的逼迫曼施坦因發起進攻。
但其實卻是舒爾卡贏了,因為德軍不得不在準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發起進攻。
雖然德軍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發起進攻也無法將第6集團軍救援出去,但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卻一定不能……這只是德軍的一種垂死掙扎而已。
然后第二天,天色剛朦朦亮,米洛韋防線的天空就響起了一陣陣炮彈的呼嘯,同時德軍戰機和轟炸機也一批批的從天空中俯沖下來對蘇軍防線實施轟炸、掃射。
炮火中偶爾會聽到一聲像響雷般的“轟”的一聲巨響。
它在一片炮聲中聽起來不是那么明顯,只有身在前線的人才能體會到它的與眾不同……那就是多拉巨炮發射的炮彈。
要知道德軍“斯圖卡”轟炸機攜帶的航空炸彈也只有半噸,而多拉巨炮發射出的炮彈就有8到10噸重,也就是將近20枚“斯圖卡”的航空炸彈。
如果僅僅是重量的話那還是其次,因為大不了讓十幾架“斯圖卡”同時朝某處擲下20枚炸彈,總重也能達到巨炮炮彈的重量。
問題就在于多拉巨炮的炮彈不是從空中擲下的,而是從幾十公里外發射的,這么大的一枚炮彈在空中高速飛行,然后狠狠的扎進地里接著在地面以下爆炸……僅僅只是這沖量就能掀起如潮水般的泥土,更別提它爆炸之后的威力了。
舒爾卡是沒在前線切身體會這種威力,因為他和他的第82步兵團被布置在二線。
這主要是因為蘇軍知道德軍很快就會發起進攻,而進攻初期不用想就是大規模的轟炸。
因此,通常在作戰前期都不會將精銳部隊擺在前線捱炸……在成批的炮彈面前新兵和老兵沒多大區別,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新兵會被嚇得亂跑而老兵不會,所以老兵生存概率會稍大一些。
但蘇軍顯然不會為了這點生存率就把老兵擺在前線。
不管是避敵鋒芒也好,或者說是讓新兵得到鍛煉也罷,被布署在前線面對德軍巨炮的大多是新補充進來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