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想了想,就說:“首批……至少一個團,他們需要在非洲打開局面站穩腳跟!”
“這樣的話,我們至少需要三百艘!”孟席斯回答:“一百五十艘用于運送人員,另外一百五十艘用于運輸補給!我是說至少,因為這其中還有損耗,另外還有戰場使用!您知道的,首相閣下,這種兩棲登陸船是一款很優秀的裝備,它駛上岸后就是一輛汽車,而我們的部隊需要汽車。這使我們不需要運一輛汽車上去!”
這有點打丘吉爾的臉了,不過丘吉爾現在也無法說什么,因為他不能否認這一點。
“你說一個數字,孟席斯,具體點!”丘吉爾說。
“五百艘!”孟席斯估計道。
丘吉爾皺了皺眉頭,五百艘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向蘇聯人要裝備……這還涉及到面子問題。
要知道之前在蘇聯人向英國要裝備要補給的時候,英國人還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就連幾架老式飛機都要有意與蘇聯人爭個半天。
沒想到現在風水輪流轉,變成英國要向蘇聯要裝備了。
“我們不能自己生產嗎?”丘吉爾萬般不愿意的說了聲:“我們可以在印度生產,然后緊急運往馬耳它島!”
印度距離非洲不遠,而且英**隊的物資和裝備大多都是在印度生產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人多,于是英國就在戰爭時期盡情的壓榨印度的血汗,這情況甚至到戰后都沒有停止。
原因很簡單:戰爭時期是英國的困難時期,需要壓榨印度人。戰爭過后英國需要恢復經濟,同樣也需要壓榨印度人。
這直接導致印度從1942起至1946年持續幾次大饑荒,最嚴重的一次是1946年餓死了上千萬人。
而丘吉爾完全無視印度的饑荒,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對印度克以重稅。
網上許多段子將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能逼英國人退出是因為英國人的“仁慈”……這只怕是天大的笑話,英國人對印度從來都沒有仁慈過,他們之所以退出是因為暴力運動已經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了,英國人知道自己沒有實力控制印度,于是借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下臺階。
做為英國人,他們當然最希望所有殖民地都能像印度一樣采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你們要是不退出,我就絕食把自己餓死!
于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被捧上了神壇。
“我相信我們可以!”孟席斯搖了搖頭,無奈的回答:“問題是生產這東西需要時間,需要檢驗,而且數量還不少……等我們生產足夠數量并把它們運到馬耳它島的時候,只怕德國人已經突破阿拉曼防線,我們也無力回天了!”
丘吉爾點了點頭,說道:“好吧!這件事我會跟他們談!另外,戴維……告訴那個‘突圍英雄’,他的建議很好,但不要把這件事透露出去!如果有必要,有錢封住他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