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否則,就會犯了像瓦圖京和斯大林一樣的錯誤,急著反攻并結束戰爭。
如果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是戰爭沒有那么快、那么容易結束,就不會孤注一擲的發起反攻,反而應該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從長遠考慮。
“您認為呢?瓦圖京同志?”見瓦圖京還在猶豫,朱可夫又問了聲。
“我……我沒有意見,但是斯大林同志那里……”
“我會去說服他!”朱可夫回答:“在此之前,我也無法判斷到底應該反攻還是防御,但是在聽了舒爾卡同志的一番話后,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我們應該保持理智,應該采取守勢,需要制定更合理、更現實的戰略目標。所以,我很有信心說服斯大林同志!”
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
原因很簡單,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可以說是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取得的勝利,而斯大林的指揮卻是一塌糊涂使事情變得更糟。
在這方面,斯大林和希特勒兩人實際上是走了兩個極端。
希特勒原本是對自己以及軍隊充滿信心,并且前線一直傳來勝利的消息形勢一片大好,心情愉悅之下就愿意聽部下的意見并給部下一定的自主權。接著,當前線一次又一次失敗使希特勒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耐心,于是變得剛愎自用不聽從部下的建議。
斯大林是相反的,一開始他同樣對自己和軍隊有信心,但蘇軍在他的指揮下卻迅速崩潰甚至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這讓斯大林慌了手腳意識到自己在軍事指揮上的薄弱之處,于是就一改往常固執的性格經常征求部下的意見,甚至讓部下直接參與決策。
這其中說話最有力度的當然是朱可夫,畢竟他是打贏兩場大戰役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的最高副統帥,是蘇聯的救火隊員,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是整個蘇聯的希望。
之前蘇軍高層無法做決定更多的是因為朱可夫自己也沒看清,但是現在,朱可夫立場堅定了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天平肯定會倒向防御一方,就算斯大林一心想反攻也是如此,除非斯大林不顧一切的動用手中的權力堅持反攻。
“好吧,朱可夫同志、舒爾卡同志!”瓦圖京有些無奈的回答道:“我同意你們的意見,將我們的戰略目標更改為防御!”
“感謝你的理解,瓦圖京同志!”朱可夫握了握瓦圖京的手。
其實瓦圖京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他堅持要反攻也不會有任何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