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師確實不會做詩,也看不上,但是他會釣魚。
他的魚塘里曾經養了好多魚,有國內常見的青草鰱鳙金魚錦鯉,也有來自國外的老毛子大馬哈黑珍珠。
無論自己池塘里養的魚還是別人水塘里游的魚,只要有機會上手,沈光林統統都不放過。
沈光林的父親老沈的愛好也是釣魚,不過他是真的在釣魚。
就是到青菜地挖蚯蚓那種。
隨著時代的變遷,好多詞匯的意思都改變了。
這就跟“溜冰”一樣,70后80后溜冰是在室外用腳穿著鞋溜的;90后00后溜冰是在室內用嘴對著瓶子溜的,完全是兩種運動。
在沈光林很小的時候,老沈就帶著兒子釣野塘了,這也是沈光林童年時光里練習鋼琴畫畫羽毛球之余為數不多的樂趣。
后來,沈光林長大了,有感于釣魚確實是項好運動,因此自己開辦了魚塘。
聽說這次出游能夠燒烤還能釣魚,同學們的興致果然很高。
大家帶著各色物品興高采烈的就出發了。
因為選址圓明園,從京城大學過去并不遠,走路也就十幾分鐘路程。
等同學們大部隊趕到的時候,沈老師已經把炭火升起來了,正在指揮小雨同學把牛肉切塊,羊肉串串。
大家一番安營扎寨忙里忙外之后,不少同學開始了自己的才藝展示之旅。
這個年代的同學們怎么會這么有才的?
折柳枝脫了皮吹口哨算是最低級的;
鉆孔做柳笛吹出節奏感來這是第二級的;
竟然還有人會用樹枝折成草蟲螞蚱之類,這簡直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展示呀。
曾經的沈光林還以為自己很多才多藝呢,鋼琴十級,繪畫9年,羽毛球職業級,高爾夫,保齡球也都有一定的水平,結果到了這里壓根沒有任何可以展示的空間。
沈光林會彈鋼琴吉他,而現場只有手風琴和口琴。
唱歌他也融入不進去。
因為同學們唱的歌曲他都不會。
傳統歌曲不會,現在的“流行歌曲”也不會。
就連李莉同學都唱了一首他沒有聽過的“流行歌”:
“妹妹找哥淚花流,
不見哥哥心憂愁。
望穿雙眼盼親人,
花開花落幾春秋。
啊…
花開花落幾春秋,
當年抓丁哥出走,
背井離鄉爭自由。
如今山溝得解放,
盼哥回村報冤仇。”
......
還好沈老師會燒烤會釣魚會講笑話。
看著同學們載歌載舞,喝著可樂唱著歌,沈光林也是很高興的。
李莉就很乖巧,她唱了這首李谷一老師的《妹妹找哥淚花流》之后就守著沈光林看書去了。
不愧是林哥看中的人,即使出門游玩了,手里還是拿了一本牛津詞典來看。
沈光林看了一眼,挺新的,是1974才出版的第三版《牛津詞典》,在國內想買到都不容易。
怎么才能學好英語呢?
有沈光林老師悉心教導,李莉妹妹又怎么可能會學不好呢。
現在李莉和宋小雨的英語進步都神速,她們現在已經能夠用英語進行對話了,只有沈光林輕易不在外面說英語罷了。
“沈老師,您也唱首歌吧,您見多識廣,美國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樣的呀,能唱給我們聽聽嗎?”
班上的同學發出了要請,甚至還有人想把手風琴遞給他。
沈光林可沒敢接這玩意,他可不會,彈鋼琴還可以,彈手風琴那就是真的從沒有彈過了。
說起唱歌,沈光林不意動是不可能的,他想了想,選擇了一首《BlowInTheWind》。
“好的,我也來一首吧,這首歌是1964年美國著名的民歌手BobDylan的代表作,描述的是越南戰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