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家里以前可有不少田地呢,自然也知道棉花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如果國家富裕,當年打長津湖的時候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凍死凍傷了。
老頭子對棉花生長的勢頭很是滿意,在聽取了周圍的人對抗蟲棉的贊嘆之后,表示這個產品不錯,然后還問道:后續還有其他正在研究的課題嗎,別整那些虛的,還是看的見產品的實在。
沈光林說當然有,他準備讓課題組去做試管嬰兒了。
什么是試管嬰兒?
沈光林跟老李解釋了一下工作原理,老李聽懂了,還會問話了。
“如果60多歲的老人,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試管嬰兒獲得一個孩子呢?”
沈光林回答,“當然。”
“這個好!有多少不孕不育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
這是全球最領先的科技嗎?
并不是。
鷹國1973年就成功生下了試管嬰兒了,只是我們國家還沒有人這么做過。
那就去做吧,填補國內空白。
其實,沈光林想做的并不是試管嬰兒,他想做的其實是多利羊多莉牛。
這次,沈光林就給竇偉布置了新的研究課題任務。
他!竇研究員不是在冷凍胚胎移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嗎,那就試一試體外受精唄。
這個還是先從牛開始做起比較好。
無它,操作簡單,甚至沈光林自己都可以操作。
現在很多人都說了,沈教授是跨學科的大神,他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上一個如此牛逼的人物還是達芬奇。
沈光林對生物其實并不算精通,但也不是完全不懂。
他對生物組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他們實驗室要做到給細胞“換核”。
換核是克隆的前提。
其實這也不是生物圈里的先例了,已故院士童先生很多年前就把鯽魚的細胞核放到金魚的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了新的生命。
接下來,沈光林要求他們生物組要做到的就是:第一步,先給哺乳動物的受精卵實現“換核”。
第二步,用體細胞去替換受精卵的細胞核。
第三步,克隆物種就誕生了。
給細胞換核的同時,冷凍胚胎的實驗也不能停,需要繼續做下去。
這是很能帶來經濟效益的。
在生物研究領域,也就冷凍胚胎移植比較容易賺錢,其他都是純燒錢的娛樂
沈光林甚至想了,要不要去扶桑整一些和牛的種子過來,為什么澳洲人做的,他沈某人做不得。
如果沒點想法,他沈某人整這么多土地做什么。
實驗就這樣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沈光林已經預想到了困難會有很多,但是他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
別說更換體細胞的細胞核了,就是兩個受精卵的細胞核更換,難度都大的很。
當年,童老爺子是如何實現的?
竇偉和老孔也算童先生的徒子徒孫了,卻沒有學到精髓。
還好,這個年代儀器比較先進,沈光林不吝花錢,實力不夠,儀器來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