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說回LED吧,其實,LED也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
早在1962年,就已經有人開發出了這種能發光的半導體原件了,它就叫做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簡稱LED。
只是,這個年代的發光二極管只能發出紅光和綠光,差了最重要的一種藍光。
藍光LED簡直太重要了,只有它被發現了,光的三原色這才湊齊。
而光的三原色都湊齊了,才能合成白光和其他各色光,這才有了大規模應用的價值。
現階段,除了沈光林,沒有人知道研發出氮化鎵這項成果有多偉大。
而能夠制造出發藍光的半導體物質,LED終于要走向屬于它的歷史舞臺了。
自從實驗室成功合成氮化鎵之后,沈光林再也沒有去過牛棚了。
甚至,他連天宮一號的家都不去了,李蓉一度懷疑他在逃避什么,這頭牛有點不老實呀。
其實沈光林真的只是為了事業,并不是為別的,他打算先把LED的照明燈給造出來。
而接下來的事就完全是用錢去堆了。
要錢給錢,要人,京城大學不缺人才。
沈光林自己實驗室的人才不夠了,那就去學校其他專業其他院系去找呀,如果京城大學不行,還可以去五道口技校看看嘛。
科學院就算了。
這個年代雖然是科學的春天,但是國家投入科研的經費卻不多,大家的日子不好過。
專業的科研機構其實日子更難。
像科學院這種體制,他們人員固化,知識也是老化嚴重,幾乎算是不堪大用了。
但是京城大學不是這樣的,他們的人員還很年輕,而且一直保持著對最新科技的追蹤,雖然條件不行,但是,人沒問題的。
在沈光林這里,他就是全球最高新的科技,他的興趣在哪里,全球科技的最高點就在哪里。
現在,沈光林想找幾個對發光二極管有研究的人才了,簡直就不費吹灰之力。
京城大學就有這樣的人。
大家也沒矜持,沈光林一邀請,人家就高興的答應了。
沈教授是年輕一些,但是沈的科研地位很高,能夠到他的實驗室工作,并不丟人。
而且,退一步講,大家也都是要吃飯養家糊口的,沈光林實驗室福利待遇好是出了名的,如果不是學校攔著,有多少人愿意過去做科研啊。
學校也是拿沈光林當個寶的,因為國家撥付給沈光林實驗室的錢,沈光林一分都沒有領過,這解決了學校的多少困難。
如果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都能夠像沈教授這樣,學校也會拿你當個寶的。
實驗室很快就擴充了人手。
有錢,各種國內的進口的材料在第一時間到了實驗室。
奮戰一個月,大干30天。
發藍光的LED產品終于制造出來了!
萬里長征完成了第一步,但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看來,沈教授的感覺是對的,這種氮化鎵的二極管,果然發出來的是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