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讓他們叫姨。
李老二和媳婦改口叫白玉蘭、左撇子姐和姐夫。
李老二的倆孩子再次跪地,一位十一歲的女娃子,一個六歲弱巴巴的男娃,跪下重新改口叫秀花姥姥。
叫什么,對于秀花來講,真沒有那么重要。
她純是為了這么叫更方便而已。
以免將來讓別人誤會白玉蘭有親兄弟。
或是多少年后,孩子們越來越出息,往后再讓外人以為李老二和吉三是孫女和孫女婿們的親舅舅。
那樣可不好,為提前杜絕不必要的麻煩,秀花連姑母這個稱呼都沒有考慮,她不當男方那面的親戚,寧可從李老二的親娘以及吉三親娘那面論輩分。
而對于秀花來說,什么事兒重要呢?
能不能斷親很重要。
李老二和吉三情況不同。
吉三和那倆位哥哥本身就不是親的,他也是被兩位哥哥傷透了心,被欺負的夠夠的才離開的。這種情況下,根本不怕吉文和吉家莊的哥哥們變成一條心,吃里扒外經常聯系什么的。
吉文恨不得兩位哥哥一輩子也別找他。
但李老二就不一樣了。
秀花擺手讓白玉蘭和左撇子帶孩子們先出去,該做飯就做飯。那十一歲的女娃娃衣裳補丁連著補丁,短的后腰都要露了,一看棉襖還薄的不像樣,讓女兒給找件棉襖先對付穿上。
她單獨留下了李老二兩口子,關門說話。
“老三死啦?”
“是。”
秀花嘆息一聲,冷不丁聽說這種事情也挺難受,才多大歲數就沒了,正值壯年多可惜啊。
老李家也就數那位三小子是最聰明的。
說實在的,在李家時,她不是很喜歡三小子,倒是眼前的二小子又憨厚能干又和她感情最深。一根筋的聽她話。
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她不喜老三過于有成算,是一種偏見。
到了關鍵時刻,只要別聰明反被聰明誤,心眼子能用到正道上,唯有聰明人,才能將日子越過越好。而不是誰說啥就信誰的。
所以她將釀酒秘方給了老三,還在老李家一堆族親面前,得罪了許多人站出來為老三作證,遺言家里的一切就是要歸老三。私下里達成協議,讓老三多照拂心眼格外實在的二哥。
以免她離開后,族里那些人都知道老二對她像親娘似的,她走了沒啥事兒,那些人卻沒處發火,拿老二當窩囊廢亂踩。
看樣老三確實做到答應她的事,就是命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