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昌喊著左里正二兒媳婦及其娘家媽,又喊石九嫂子的小兒媳名字,以及杏林村和朱老爺子關系要好宋老頭的老伴和大兒媳婦。
他招呼這些人先別去趕集,先跟車隨他去左家酒鋪子認認門。
因為這些人今日并不返回,晚上也不用去大通鋪花錢住宿,可以去左家酒鋪子后院安頓。
這就要說,在朱興德那里,車票是一定要花錢買的,這是起頭的規矩,要不然還沒開始不就得亂套?到時候還怎么查票啊。
但他又不是不懂人情里道的事兒。
在鄉下那種地方,是極為看重這些人情關系的。
所以真要是和左家關系極近的人,他在車票這里并不會退讓,卻會主動問問,進城著不著急回來啊?有沒有落腳點啊?買的東西是不是挺多。
問的問題那叫一個詳細。
閑談中,會讓對方覺得左家很有人情味兒。
當聽說對方表示要去城里住大通鋪,打算在城里停腳一天時,朱興德才會挺熱情的張羅,住什么大通鋪,花那錢干啥。咱家不是在城里有鋪子嘛,后院有幾間大屋都設有大炕。
鋪子后院那幾間屋子,以前是梁家雇的下人住的。
后來鋪子歸了左家,左家一直沒什么閑錢拾掇。
除了正屋一間住過自家女眷,比如秀花和白玉蘭、甜水去府城時路過縣里短住幾日,棉被什么都是好的,再沒給別人借住。剩下幾間屋子隨便住人。
朱老二和朱老三他們不當職時,經常在這里忙乎晚了住下。
所以并沒有那么多講究。
而朱興德的這番熱情安排,不但沒讓許多關系近的人在車票問題上,認為左家很斤斤計較很讓人心涼,他們甚至會帶頭起票。
而且名聲上,出乎意料的更上一層樓了。
這倒是沒想到的。
主要是有面子啊。
誰還不好個面兒。
左里正二兒媳的娘家媽,聽到朱興昌招呼她的聲音,感受著四處唰唰射過來的羨慕眼光,一手挎住她老閨女的胳膊,一邊腰板挺直下了車,大聲應道:
“是,大小子,俺們聽見了,要隨你去趟鋪子里認認門。”
又揮手張羅道:“那讓旁人先下車吧,咱幾個要去認門的不著急。反正今個也不走,你們說是不是?跟他們搶啥呀。我們可不差耽擱那一時半會兒,等到明兒咱幾個人還能逛一天再跟車回去,有的是功夫多轉悠。”
左里正的二兒媳臉色微紅,扯扯她娘的袖子讓小點兒聲。
這咋那么能嘚瑟呢,旁邊那些杵大崗的都聽見她娘那一嗓子了。
她是借秀花嬸子的光,不,準確地說,她是借公公的面子,這才能今晚住進左家酒鋪子后院。
而親娘又是借她的光。
實際上親娘并不認識左家任何一個人,卻沒想到這一路比她表現的還能顯擺。
老太太被老閨女扯了袖子,這才小小聲對老閨女赧然道:“那啥,我這不是頭一回來大縣里住店不用花錢嘛。”又高高興興說:“這可真是借了你的光。我和你說哈,閨女,你給我往心里去去,往后等你那后婆婆進了門,和人家好好相處。那是一般的后娘嗎?你看看人家這家產,這些個孫男弟女有出息的人。這就等于,咱以后進城有落腳點了。”
“快別說了娘,您今兒話咋那么多。”
左里正的二兒媳對同乘一輛車的其他人,一邊笑著點頭示意回頭見,一邊又再次扯了扯她親娘的胳膊。
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