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路線3:用人類作為驗證對象……
當年詹納醫生也是這么做的,直接給人接種牛痘疫苗,過了幾個月后,再接種人痘疫苗。人痘接種成功,說明牛痘沒有產生保護力;人痘接種失敗,說明牛痘疫苗成功。
這個路線的好處在于,尼維斯城缺啥也不缺人,要找1000個人作為實驗對象,絕對不怕找不到;壞處在于……
格雷特悲哀地發現,自己還是有那么點兒社恐。要他坐在醫院里接診1000個病人容易,要他走到街上去拉住1000個正常人,說服他們來做牛痘接種的實驗對象……
光是腦補一下就覺得,算了吧,還不如殺了他。
作為一個醫生,一個公立三甲大醫院的醫生,一個三甲醫院醫院急診科醫生,從來只發愁病人太多,沒有發愁過病人太少。怎么吸引病人,他沒有經驗啊!
嗚,當年詹納醫生,是怎么找到如此多的試驗品的?
格雷特奮力回憶了一下,悲哀地發現,當年詹納醫生似乎只做了十幾個人。所以為啥我就要1000人呢?是我的實驗設計出問題了,還是我的要求太高?
哎,之前太急了,給所有的學徒和護士都打過疫苗了,都沒有實驗對象了……
格雷特抱住腦袋,呻吟了一聲,一腦門子砸在書桌上。哐的一聲,把推門進來的安妮維雅嚇了一跳:
“先生,您怎么了?”
“我給誰接種牛痘啊……”格雷特額頭擱在桌沿上,哼哼唧唧。安妮維雅捧著托盤上前,看一眼桌上的文稿,失笑:
“一千人?先生,要一千人容易得很啊。咱們在港口的治療所,哪個月湊不到一千個病人了?”
格雷特刷地爬了起來。
對啊!
把治療所的名氣打出去!
讓周圍民眾覺得,這里是個靠譜的地方!
格雷特從橡木杖的樹根里搶過筆,刷刷開始寫。思路一開,找人的法子,就變得豐富多彩:
1、打響治療所的名氣,吸引更多患者。這條是正路,好好經營,潛力無限;
2、去周邊送醫下鄉,順便給人接種。必須說,他穿著麻布袍子,拿著橡木杖,騎著阿帕,氣勢還是十足的,很容易讓人相信。一個村子找20個實驗對象,走50個村子,任務就完成了;
3、和市政廳談談,要點兒囚犯做實驗。市政廳不一定買賬,可能先要和公共衛生部門溝通,或者打老師的大旗;
4、找周邊領主幫忙,他們出領民,自己出疫苗……
牛痘疫苗的驗證雖然需要一千人,可是,這些人并不是要同時過來:考慮到后期接種人痘需要隔離觀察,其實,每批只要20~40人就可以了。再多的話,醫院的接診能力,也應付不過來。
這樣一算,壓力其實不大。
“安妮維雅!走,咱們去前面坐診去!”
然而格雷特的加入,最初并沒有讓情況變得更好。對于貧民上門,有經驗的治療者們,輕癥給點兒藥,重癥扔個治療術,通常都是在十分鐘內解決問題。只有格雷特,十分鐘還不夠他檢查的:
“這位先生,您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