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在未拍黃飛鴻之前,只有一部代表作《少林寺》,論在香港影壇的地位和名氣,還真不如演他徒弟的三位演員。
但是李連杰所飾演的黃飛鴻光芒實在太盛了,把徒弟的光芒徹底掩蓋住了。
元彪之所以答應演梁寬,估計也是抱著梁寬會成為雙主角之一的想法吧。
畢竟在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梁寬的打戲比黃飛鴻還多,是個非常出彩的角色。
徐克版第一部《黃飛鴻》,梁寬的戲份相當多,而且跟主角黃飛鴻一樣,擁有相當完整的成長線。
但誰能想到,來香港發展后一直不溫不火的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會獲得這么多影迷的喜愛,一個人的光芒就掩蓋了所有人,元彪、張學友、鄭則仕,全都成為他的陪襯。
所以第二部開始,徒弟全都換人了,梁寬的飾演者從元彪換成了莫少聰,牙擦蘇和豬肉榮干脆就沒出現。
孟想這版《黃飛鴻》當然不會給三個徒弟那么多戲份,畢竟孟想是超一線天王,觀眾會去看《黃飛鴻》肯定是奔著孟想來的。
可結果一看配角的戲份跟孟想不相上下,那配角不就成了加戲咖了嗎!
……
七月八日上午《黃飛鴻》劇組低調舉行完開機拜神儀式之后,下午就立馬正式拍攝。
孟想拍的第一幕戲,拍的是當時大環境下的市井百態。原版通過這一場群戲,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在風雨飄搖中復雜其妙的民間社會。
聒噪的絲竹聲,嘈雜的叫賣聲,夾雜著隱匿在遠處的炮聲,熱鬧的茶樓對面,是倚門賣笑的青樓女子。
擁擠狹窄的街道上,有英吉利的士兵,美利堅的軍人,明朝的解差押著囚犯,穿梭在帶著仆人的洋人之間,不遠處是高唱著哈利路亞的傳教士神父,這一幅華洋混雜的社會形態就如此呈現出來。
茶樓上的樂班賣力地演奏,想提高音量來壓過洋人高唱哈利路亞的歌聲,而一旁畏縮站立著的僧侶,只是小聲念叨著阿彌陀佛。
當一陣輪船的汽笛聲響起,不知道是哪一國的艦隊又靠岸了,所有人瞬間安靜下來,不約而同地朝著發出汽笛聲音的港口張望著,窺探著。
但轉瞬間,又恢復如常,茶樓上的百姓們茶照喝,曲照彈,占好的位置可不能讓給別人。
相隔不遠所發生的一切,對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炮彈只要不打在自己的頭上,都是跟他們毫不相干的。
街上耀武揚威的洋人士兵,他們和帶著重枷被驅趕走過的犯人;貧苦的中國百姓和錦衣華服的洋人,形成了極為刺眼的對比。
就在象征著傳統文化的戲班和洋人神父帶領的唱詩班比聲音大時,圍觀的食客們卻不在乎他們誰輸誰贏,只嫌他們太過吵鬧,紛紛用雙手捂住耳朵。
原版《黃飛鴻》只用短短幾十秒的鏡頭立馬勾勒出這樣一副圖景:我們的國家正處在外國入侵內部變革的動蕩時期,在中西新舊文化的的交鋒中,我們的百姓卻躲在輕歌曼舞的茶樓里,對這一切視若無睹,茫然不覺。
這一幕戲孟想前世看了好幾遍,看的頗為感慨唏噓,覺得這幕戲就跟《覺醒年代》里的教員同志雨中亮相大街奔跑的一幕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點明了當時的社會民眾,亟需覺醒。
“覺醒”二字,也是《黃飛鴻》第一部的主題,黃師傅不是一開始就成為為國為民的大俠的,他也需要經歷一系列的挫折,才會真正成為頂天立地的黃師傅。
對這幕戲,孟想相當重視,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務求一氣呵成,一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