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書答應跟葉尋講書后,葉尋每天都會按時去天一閣,正巧新弟子們這段時間里都需要上太虛峰修行,也不會有人過來干擾他們。
就這么日升月落,一個月的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
“葉尋,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什么?有書問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其中論的“道”不僅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之道;而“德”也不僅僅是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更是指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為人處世之方法。”葉尋侃侃而答。
有書點點頭,又接著順勢問:“那何為道?”
葉尋經過一個月的“學習”,發現自己腦袋中成倍地增長著知識,這些都源于有書師兄對于各種書籍的積累和獨特見解,然而在逐漸吸收的過程中,葉尋心中仿佛也在慢慢形成一個屬于自己世界,這個世界的認知取決于葉尋自身對萬物的感知。
“師兄,我認為,每個人對于道的定義不一樣,天地之大,世間萬物,各有其道。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也有子道,師兄有師兄之道,只要萬物遵循本源,各行其道,就是道。”
有書聽到這樣一番議論,真是頗為驚奇,眼前這個小子果然不凡,一個月知識的洗禮,猛然間有點脫胎換骨的感覺,居然對于道有這樣的個人見解,他沒有只是被動接受有書傳達給他的東西,還在融會貫通,有種自己讀書萬卷而得出的認知。
此時的有書沒有把他當個十來歲的孩童,而是以平等姿態接著像葉尋說道:“那么,你的道是什么?”
“嗯...這個我還沒有最終確定,不過,我認為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情;面對做不到的事情,也要拼盡全力去嘗試。”葉尋回到。
“好了,我能夠幫助你的目前也只有這些,憑你現在的積累,理論通過是不會有問題的。你可以找尹寒要求提前考核,然后就可以進入太虛峰跟他們一起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修習。“有書跟他說。
相比三個月的考核期限,在有書的幫助之下,葉尋已經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學習。
“不行,怪人師兄,我還有東西沒有學完,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要拿滿分,最后這兩個月,都花在古文字的學習上。”葉尋說道。
聽到這樣的話有書也不感道奇怪,只不過古文字的學習,他也幫不上多大的忙,普天之下,估摸著也就五大古村落的執事長老能懂一些,但絕對也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