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面色陰沉道:“他怎會知道伯安的事?”
他看了看李東陽和劉健,顯然沒人能回答他這個問題,此時徐瓊往這邊走來。
“去跟德輝說一聲,讓他去禮部,把張延齡調遣伯安的事跟他說一番……”
徐溥對徐瓊做了安排。
由內閣首輔去傳話,顯然是不合適的,不如就讓禮部去,禮部跟翰林院的體系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
徐瓊本還想問問張延齡跟王守仁的關系等,現在看起來,張延齡就是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提出讓王守仁協助,難道張延齡找幫手不應該去兵部那些富有經驗的主事、員外郎中挑選?再或者是讓曾經西北軍政體系的人協助,也都是好的。
偏偏張延齡所選的,是一個尚未進入朝堂,根本沒有進入到政治人物視野中的王守仁。
沒人知道其中有何情由。
……
……
乾清宮內。
朱祐樘也在問詢張延齡有關調用王守仁的原因。
張延齡笑著解釋道:“……這位王公子,本身就是狀元王學士的公子,才學方面不必說,而且在學問和軍事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臣最近沒事總喜歡翻看一些年輕人的學問整理,其中有很多涉及到這位王公子的。”
朱祐樘嘆道:“但他畢竟太年輕,連太學都沒進。”
張延齡道:“陛下,有志不在年高,他以前曾上疏過有關平賊和鎮邊的奏疏,此等人物,乃是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的典范,若是將來他考中進士入朝,也必定大有作為,臣一向認為,只要有能力,不管他在大明的任何職位上,都可以將其調動。”
“是為大明興衰匹夫有責,何況王守仁還是舉人,他更應該懂得這個道理,既然他有為朝廷效命的決心,臣為何不給他這個機會呢?”
朱祐樘聽了小舅子如此義正言辭的話,點了點頭。
“延齡啊,沒想到你這般注重大明人才的發掘,朕之前還一直覺得,你不過是有一點急才,現在看來,任何事情你都是有準備的。”
朱祐樘愈發感覺到,小舅子做一切事的目的,都是為了大明。
朝堂上臨時要征調張延齡去西北,張延齡都能找出個名不見經傳的王守仁出來協助,說明張延齡一早就在潛心觀察大明的年輕學子,為大明找到配套的人才。
張延齡面帶慚愧之色道:“陛下,您也看到了,臣要出征,完全是被趕鴨子上架,其實臣說得也很清楚,臣對于行軍打仗也不是很明白,但奈何文官連出兵都不敢去提議,臣還能怎樣?難道看著滿朝文武怕了韃靼不成?”
“嗯。”
朱祐樘作為先前朝堂的見證者,對于張延齡所說的話,感同身受。
皇帝是最需要主戰派支持的,可朝堂上除了小舅子之外,似乎都不太支持交戰。
還是當年土木堡之變造成的影響太大,誰都不敢擔責而已。
別人不敢,小舅子敢。
“延齡,你放心,無論你在西北用兵結果如何,朕都不會把責任怪責于你,朕只是要拿出跟韃靼血戰的態度,也不一定非要大動干戈,只要能在合理用兵的前提下,將韃靼人趕走,對你而言就是大功一件,朕會對你大加賞賜。”
連小舅子自己都說了對行軍打仗不了解,皇帝對張延齡也不做太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