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涉及到大同鎮軍糧物資等事,本爵只帶了鹽引來,至于如何將鹽引變成需要的物資,就要看你如何去操作,徐當家的可有提前跟你說明情況?”
張延齡將所帶來的三萬引鹽引,已經發出去了一萬引左右,剩下兩萬引需要變成切實有用的東西,張延齡最缺的其實是鐵。
他要鑄炮。
對于改進火器什么的,他本來是沒多少自信的,但他發現大明朝這會連紅夷炮都沒有,要知道這火器后來被華夏用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之后,先不論后來的戰斗力如何,但若是在這時代用起來,以其發射距離和威力來說,絕對可以做到當世無敵。
至于什么火銃、火槍等改進,暫時他沒那水平,但紅夷炮只要知道炮管的形狀以及發射的方式,要改造起來并不困難。
反正在西北暫時還不能回京師,不搞點研究,似乎都對不起自己身為穿越者的身份。
“大家早就傳話到大同,讓妾身全力配合建昌伯在西北一切,但大同如今所能調用的錢糧并不多,若是建昌伯會提供鹽引的話,妾身有辦法將其變賣,再為建昌伯進購物資。”
徐喜一看也是實干型的。
能成為徐夫人在大同一鎮的得力助手,若沒點本事,還真上不了臺面。
張延齡滿意點頭道:“好,我會把一些鹽引交給你,回頭你引介部分的商賈來跟我相見,若是辦得好,我會跟徐當家的說,以后西北鹽引方面的事情全都交給你來做,大明改糧開中,已提上日程。”
……
……
張延齡打了一場勝仗。
在西北的障礙其實就已經掃清。
本來他就有足夠高的地位,再有徐夫人配合他在西北完成商貿體系的溝通,軍功之下將士也會聽令,侯恂、劉大夏等人也難以跟他唱反調。
這算是一步走得順,棋盤整個都活泛起來,后手隨便怎么走,基本都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而在京師。
奉天殿內。
此時正在進行一場朝會。
朱祐樘特地舉行了一次大的朝議,文武百官近乎都來了,再當著眾大臣的面,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榮,當眾宣讀了西北各地有關雁門水一戰的戰報匯總。
跟以往,每次有奏報,朱祐樘都會問問“諸位卿家有何意見”不同,這次朱祐樘好像并不在意眾大臣的意見如何。
在李榮把最后一份張永的密奏也當眾宣讀之后,朱祐樘只是微微點頭,讓李榮站回到身側。
“朕知道,這都不算什么,西北大捷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有人虛報,再或是其中有何隱情,諸如有人殺良冒功等,還需朝廷派去的人查證后才有定論,朕也不急于下定論。”
朱祐樘的話,分明是把文官想說的,一次都給言明。
知道你們會繼續懷疑,那朕就不問你們對此的意見,反正好事不怕查證。
晚幾天再有定論又如何?
再觀現場的眾文官。
包括徐溥、劉健、劉璋和元守直等人,沒有一個有好臉色的。
雖說現在還不算是有定論,但愈發多的證據表明,張延齡這次真的沒有玩陰的,一個沒上過戰場的家伙,似乎真就取得了那樣不可思議的功績。
“諸位卿家,若是建昌伯……朕只是先做個假設,他真的沒有虛報戰功,回到京師之后,朕給他晉爵為建昌侯,諸位卿家沒意見吧?”
朱祐樘本來是不想問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