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心思沉沉,一路上也未曾再繼續說話,而是由楊慎將楊廷和送入文淵閣之后,然后轉道出宮,回到自己的衙署翰林院。
翰林院別名“詞林”,《殿閣詞林記》有錄:「洪武初,建翰林院于皇城內,扁之曰“詞林”。」
又謂“玉堂”《翰林志》曰:「時以居翰林皆謂“凌玉清”、“溯紫霄”,豈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玉署”、“玉堂”。」《筆記》亦有錄:「翰林官世謂之“玉堂仙”。」故而進士,又被戲稱為“仙人”
三鼎甲的進士及第,被時人稱之為“天上神仙”,庶吉士的則被稱為“半路修仙”,至于非庶吉士,不可入翰林者,那皆為修仙廢材,不至一方大員,于官場之上則基本無人重視。
話說嚴嵩站在奉天門旁,看著楊慎扶著楊廷和走后,嘴角閃過一絲莫名笑意。
想當年,他也是當世名人,甫及中第便被時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所看中,而且當年會試考官還是楊廷和與張元禎,本前途無可限量,奈何他卻因病離開官場,回家讀書十年。
十年之后,物是人非,同是江西籍會試老師死了,如今只剩這個內閣元輔老師尚存。
可老師弟子太多,已然照應不過來,能夠讓他繼續做翰林官,已經是最大幫助,且更別談他比別人慢十年,官場路子還有的熬。
但是新皇帝登基,讓他看到希望。
當然作為弟子,嚴嵩肯定是不會去攻擊老師,那樣會毀了他的清名,對他而言此事百害而無一利,不可為之。
他雖不可,但并非別人不可!
大明官場別的不多,就人多。
而且還是江西人,則是更多。
所謂“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在此刻可不是虛言,若非南北榜限制,整個翰林院應該百分之九十,應該乃江西人。
這樣就讓他有可操作之地了。
至于他能撈到什么好處,這就是需要視其手段見高低而定。
如何在皇帝面前亮相,那可是一件考驗技術之事,也是明代清流官,一直致力之事。
未幾,一個身穿七品綠袍朝服之人,正大大方方漫步走來,嚴嵩急忙上前見禮:“公謹此欲何往?”
此人乃是兵科給事中夏言,也是今日彈劾楊廷和首倡之人。
夏言字公謹,江西貴溪人,號桂州,正德十二年進士,與嚴嵩乃同鄉,年紀剛剛三十九歲。
為人豪邁,不甘人后,如其名一般,好直言,但又折節下士,胸有大志,腹有良謀,實乃王佐之才。
其身高六尺,大臉方額,眉掃鬢邊,碩大的雙眸炯炯有神,面有豐茂美須髯,說話音吐弘暢,字正腔圓,從不帶鄉音。
“哦?老師在此等我不成?”
夏言自是一愣,嚴嵩乃是正德十二年同考官,故而也是夏言老師之一,但二人往日并未有太多來往。
今日嚴嵩居然將其叫停,豈非奇哉怪也?
“我剛目送恩師前往內閣,在此思慮一些事情……”嚴嵩雖然話中前后顛倒,奇奇怪怪。
但聰慧如夏言者,豈能不知其意,遂黑臉沉聲:“什么恩師,不過國之巨賊耳,我正欲回去起草奏本,彈劾此賊!新都不死,則朝廷難安!”
夏言越說越激動,且聲音越來越大,根本不在乎其他人會不會聽見,會不會跟楊廷打小報告。
作為六科給事中,夏言只要立身沒有太大問題,的確有能力不給楊廷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