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日中,朱厚熜謁見張太后,也未加寒暄,而是以國事繁重為由,便跨步離開宮殿。
因朱厚熜不意做抬輦,故而太監韋霦急忙找來車駕,預備皇帝乘坐。
此時!天際龍嘯隱隱傳來,孽龍于蒼穹云涌翻騰,霎時間,天如墜日,日月無光,好似被一模黑簾遮住雙眸,使的眼前頃刻間,變得伸手不見五指。
久之!一道耀眼的閃電,刺破朱明晝景,將混沌的乾坤,劈出一絲亮光,使得宛如日月無華,乾坤顛倒的大明,變得希望叢生……
巍峨宮殿,在紫色光芒之中耀眼非常,金色琉璃瓦被照得忽明忽暗,雨點如箭矢般直墜而下,落在層層疊疊的瓦片之上,順勢流下,淌落到檐宇重疊之下的臺階,滴滴作響。
初夏悶雷炸響,猶如落在頭頂,震耳欲聾,驟然而來的巨響,總能在不經意間讓人心驚膽戰。
綿雨還在不不停墜落,宮中水道已然擁堵成災,匯集一起,順著低洼之處,悄然流去……
夏雨未有停歇,反而愈發見大,漢白玉須彌座上,殿前丹陛上的螭首,頓時展現千龍吐水的一幕。
這一幕哪怕讓見過很多次的朱厚熜,依然感覺震撼不已,古代工匠,果有巧奪天工之能……
不過此時,他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金頂,與檐頂一排排井然有序的脊獸上。
眼見著宮殿接受著電打雷劈,不禁有些擔心。
去過很多次故宮的朱厚熜,對于明清兩朝宮殿三天兩頭被毀之事,可算是多有耳聞。
如果如歷史一般,三天兩頭面對宮殿被毀,而束手無策,只能事后修葺,別說明朝財政現在匱乏,便是充裕也難以支撐如此消耗。
朱厚熜昨夜偶然瞟見一張資料,乃是記錄正德九年修建乾清、坤寧二宮當時所用,當時有軍校力士十萬人,其中匠人如木工、泥瓦匠、彩繪匠等,所需物料如竹木、油漆、石料、磚瓦、泥土等皆未有計算。
僅兩個宮殿,便用去十萬將校,簡直令人難以承受。
如果十萬將校,開山辟道、修橋鋪路都能建出一條康莊大道,如果前去屯田開荒則每年多多活數萬百姓不等,如若戌衛邊疆則夷狄之地可歸華夏,居然用在建造宮殿,這種毫無用途上面,豈非不是浪費?
當然這也是古之傳統,天子富擁四海,非壯麗無以重威。
且若是讓皇帝,沒有地方安生落腳,豈非國家笑談?
但朱厚熜還是覺得這些東西可以避免,遂將此時放在心中,待見過梁儲、王瓊之后,再發中旨告知內閣,讓工部準備修建避雷針便是。
雨依然在下,雷也未曾停止,端坐乘輿的朱厚熜,手里拿著一本《大明會典》進行粗讀。
《大明會典》始纂于弘治十年三月,敕命大學士徐溥、劉健等以《諸司執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進行纂修,弘治十五年修成,但未及刊發,朱佑樘便已駕崩。
正德年間遂命大學士李東陽等重校,正德六年由司禮監刻印頒行。
期間李東陽還因此書,曾被劉瑾刁難過,扣下二級俸祿,直到《孝宗敬皇帝實錄》修撰完畢,這才補發。
現在的文淵閣內辦公的大學士,基本上都參加了修撰《大明會典》的工作。
其實只要是弘治年間十五年之前,且出身翰林之人,絕大多數都曾參加過撰寫《大明會典》一書,且在書成之后,還被大勢提拔。
如詹事府掌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劉春,還有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石珤,以及王鏊等人,便是翰林院或者左春坊時,與楊廷和、李東陽、劉健、邱濬、徐溥、梁儲、毛紀等人一同修撰。
朱厚熜若是想要治理好國家,則必然需要了解一個國家制度,而《大明會典》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書籍。
連國家制度都不知,又是與一群蟲豸一同,那樣又如何能夠治理好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