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皇帝之言,則必有深意!
即使本無深意,然聽著亦以此言當有深意。
揣摩上位者心思,乃官場必備之技,若連這點心眼尚無,何必廝混官場?
向使天朝職場,諸如此類,喜歡揣摩上司心思,蠅營狗茍之輩數不勝數,而在古代官場,更是習以為常!
既然會揣摩皇帝心思,那么如這等官腔話語,則實屬正常之事。
朱厚熜問今域中何人天下,而眾勛戚則達今天子之天下。
此一言一答,俱有深意。
勛戚以為皇帝潛在意思,乃是問勛戚是否效忠天子,是故才會答陛下天下,則潛在意思乃是表達“今天下皆為陛下所有,我等自是無命不從”是以附和朱厚熜。
勛戚在朱厚熜召見之時,有些心眼之輩,也早已揣摩出皇帝此番召見,所謂何事!
思來想去,最后也惟有是拉攏自己而已。
畢竟勛貴素來不插手朝政,只要皇帝、文官不太過分,將所有勛貴驅逐京營、五軍都督府這些世代衙門,這些人便關著門過自己的小日子,不管朝廷風起云涌。
惟有朝廷有命,這才動身出來效忠一番!
其余大多時間,則在家中放貸、造寶鈔、倒賣官鹽、兼并土地等事,其余之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可今日皇帝已經發問,則證明再也不可能含糊其辭過去。
勛戚能量是足夠龐大,無任何一人可以小覷。
但并非就有不死之身,皇帝若想解決,并不會太難。
更何況還是在有足夠借口情況之下。
是乎徐光祚首先便回答朱厚熜所問,且奏答的四平八穩,毫無漏洞可言。
畢竟大位已定,勛貴也無其他選擇,難不成真做亂臣賊子,企圖廢帝而另立新君?
即使真想要廢帝輔政,那也需要先到江西悟道一番,接受圣地洗禮,而不是腦袋一拍,就決定此事。
而且在勛戚看來,完全無此必要。
皇帝自入繼大統以來,屢施仁政,剪除閹宦,廢黜東廠,厚待群臣,對于勛戚也是秋毫無犯,一切朝政也處理的井井有條,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廢立君主?
難道下任天子就能比今上更好?
如果不能,難不成還連廢三帝之后,不在暫時,不立天子不成?
且自從三大案之后,整個明代勛戚都知曉,想要活命就得老實,能不做之事堅決不做。
至于后來奪門之變之后,則更是讓皇帝乃至百官,皆對其忌諱莫深。
故而多年以來,皇家對于勛戚也是且用且防,在每次換天子之時,皆會用文臣、寺人、武將以及能夠先壓住勛戚之人。
等待事態明朗,確定這些人不可能,再有實力發起暴動之時,再行啟用。
時間一長,勛戚也算看明白,皇家對其既用且防,因此變得更加老實,維持著北京五軍都督府、南京守備、河流漕運這些重要地方,其余的一概不涉及。
只要不將手塞進禁臠,也不卸磨殺驢,眾人也極為老實,誰當皇帝就效忠何人。
歷代皇帝也看出勛戚老實,不愿插手任何事物,也就順水推舟,隨了大家的意愿。
哪怕在京營全部廢掉,然也僅僅只是遣派文官,進行幫助性、指導性管理,而非將所有勛戚清理出去,真正改變京營狀況。
這樣大家等于一拍兩合。
勛戚不愿冒險,故而誰當皇帝都無所謂,只要不是意圖清理勛戚,他們便毫不猶豫,說出效忠之言。
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是故在其眼中,大明只有一個主人,那便是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