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正德、弘治年間,皆下令命南北兩京外山東、福建、湖廣等十三布政使司鑄錢局開鑄“弘治通寶”、“正德通寶”,但因為某些原因,其實并不是太過流通。
故而還是按照,弘治三年六月戊子政令:“命,天下諸司發,所貯洪武、永樂、宣德通寶錢與歷代銅錢兼行!”
不過雖然歷代通寶皆用,但古代尚厚葬,故而常有上演,錢雖生不帶來,死要帶走一幕。
另外加上送給寺廟,寺廟融了做佛像等物,其實歷代流傳通寶,也并不是很多。
然大明開國至今,不過一百五十余年而已,自洪武四年鑄洪武通寶,洪武二十年令各布政司停止鑄錢,洪武二十二年復鑄抵今,更不過之時一百二三十年之事,洪武通寶能夠一直流傳,也并非罕見。
雖因為私鑄和爛鑄等情況,造成通寶略有貶值,不易流通等情況,然較之已經有了搽腚眼子,都顯硬的大明寶鈔,通寶自然更加受普通歡迎。
小廝領過賞錢之后,笑瞇瞇的說道:“得勒,楊相公且回房安坐,小的這就給您吩咐一番!”
楊維聰連賞錢都給了,小廝又豈能不更加勤快,更加熱情?
小廝之所以每日點頭哈腰,以他人之樂為己樂,無非便是想要討碗安生飯吃。
天下動蕩不安,不是今年四川地震,便是明年湖廣大水,或是后年黃河易道,還有可能是播州造反,沿海倭寇侵擾,蒙古韃靼犯邊,等等事情。
能夠在如今的大明活下去,真可謂承天之幸事也!
每年喪生戰亂,餓死家中,天災罹難者,不知凡幾。
上任天子將大明國庫掏空,如這般因天災人禍受難者,向使有人想要救治,亦是無力救治……
相比于每天都在慘死的黔首,小廝覺得自己極為幸福,最起碼有東西吃,不用被餓死,隨后棄尸荒野,任憑禿鷲掠食,蟲蟻啃食……
因此,哪怕碰到脾氣甚為不好之人,小廝也是盡心伺候,若是遇到打罵,也只敢一個人躲著偷偷抽噎,不敢讓外人知曉,擦干眼淚,收拾委屈依然如舊。
蓋其所需者,乃是活下去!
若無自己不能勝任此事,則必然被掌柜棄之敝履,是故其無所不用其極,要在掌柜面前展現自己價值,才能抱住眼下的位置。
至于說,若是有一天,剩余價值被榨干之后,又該如何,他并未想過。
眼下其心中念頭,惟有活下。
日后?
那也得有命活的到日后……
像小廝這般,整個大明社會底層百姓,每年非正常喪命者不下千人,他只不過是社會一個縮影。
莫說整個大明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便是小小的順天府,也有上百、成千與其一般茍延饞喘之人。
《孟子·滕文公上》有云:“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但凡如這種在外客棧做小廝者,除去主家親戚之外,基本皆是無田之民,為了讓自己不被餓死,故而投往他處。
若是有田耕種,何人又愿奴顏婢膝,忍受著形色各異之人?
中原自古皆是躬耕傳世,是故百姓皆知,惟有田產方能久存,惟有耕種方能活命。
至于這種做小廝之事,一旦隨著年齡增長,剩余價值被榨干,則不再會有人接受。
而耕種,雖然遇到年景不好,顆粒無收,但只要田產還在,依舊有立身之本,所連田產都沒了,那又何談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