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之所以沒有大犯,不過是因為達延汗突然暴斃,殘元內部不穩,所以一直只是小小襲擾邊境。
蓋因蒙古與大明武德相比,其實不過在泰半之間,誰也無法有信心一舉平定對方。
固然蒙古稍強一點,但叢綜合底蘊,蒙古則遠遜大明,因此只要不是腦子有病,絕不會貿然大舉進攻。
可若是邊軍勾連帶路,雙方實力綜合,拿下明朝便不再是遙不可及之事。
是故哪怕朱厚熜砸鍋賣鐵,先要穩住九邊再說。
此事刻不容緩,必須有所安置。
群臣聞后,齊出班位,口宣:“天子圣明!”然后群臣退出朝班,各自下去處理自己公務,至于朝議之事,則有有司進行妥善處理。
退朝之后,朱厚熜點了各衙門官員,與內閣一同入文淵閣隨駕顧問。
進入文淵閣的朱厚熜,與百官一同給孔子圣畫行禮之后,按照往日次序,各自落座。
良久之后,楊廷和清清嗓子,從文淵閣柜子拿出一摞奏本,遞給朱厚熜道:“昨日陛下譴中貴人問臣等,臣今日答陛下所問,請上圣人御覽!”
朱厚熜將題奏仔細一一拆閱,跳躍奏本中無關緊要之詞,直取核心信息,很快一摞題奏便已看完,然而卻不發一語。
楊廷和在朱厚熜看完之后,便清清嗓子說道:“此事臣早已料之,不過圣人甫登大寶,雄心萬丈之時,臣亦不好多加阻撓,當奏本傳到朝廷,臣本想立刻與陛下分說,卻正好碰到中貴人傳諭,故而今日才來稟報!”
皇帝新政弊端,但凡老吏必然都能看透,事情十有八九會發生不諧。
但也不知是這些人想要皇帝吃吃苦頭,還是真的顧及皇帝面子,或者是因為皇帝所舉條例,皆是為國為民,百官怕清名被污,所以并沒有說出來。
反正在當初朝堂之上,沒有立刻勸諫。
對于楊廷和之言,朱厚熜根本無心計較這些事情,他更在意,此事該如何處理。
總不見得,將新政全部打會原樣,將放歸宮人,全部再次召回。
可又不能視之不理!
心亂如麻的朱厚熜,便對身旁的內侍韓雍開口說道:“將奏本送至諸位朝臣看看!”
隨后又對楊廷和道:“先生以為此事,該如何處之?”
朱厚熜可以自我打臉,承認新政存在弊病,可于解決事情而言,有何益處?
問題不會因為認錯,就會自動處理。
楊廷和輕捻頷下胡須,滿臉愁容回答:“眼下之事,歸根結底在于國家困敝。想要解決眼下之題,實在太難。
是故臣以為,至于復太祖舊制,可分別緩緩行之,待到朝廷有余力之時,再行推行新政,萬不可顧此失彼!”
楊廷和已經看出,眼下新政肯定是無法推行,畢竟巧婦難為無米炊。
想要執行新政,恢復洪武舊制,并不是如同朱厚熜,一拍腦袋就可以決定。
當初楊廷和為朱厚熜頒布新政之時,沒有涉及朱厚熜所說新政,原因不止是楊廷和沒想過,更加是朝廷財政,只允許他做到登基詔書那一步。
只是出于某種原因,楊廷和在朱厚熜登基第二日,頒布新政之時,卻沒有立即阻止而已。
眼下事情已經被捅漏出來,作為內閣大學士,皇帝的備咨顧問,楊廷和就不得不顧及朝廷本末問題。
著手處理新政所遺留弊病,在他看來并不重要,只要國力逐漸上升,能夠騰出資源,才能真正著手解決,眼前這些皮癬之疾。
若是糾結于皮癬疾病,從而忽視已經迫在眉睫的腫瘤,屆時恐怕兩頭都不見得,能夠討到好處。
朱厚熜雖然不同意楊廷和辦法,但眼下自己也沒有更好方法,于是便再次詢問:“如何行之?”
“臣竊以為,如新政之廢東廠、追監軍、守備、監槍……恢復舉薦、尚老、起復、追蔭等事,可酌情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