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廢《三國志》正史之名,曹丕謀漢篡位,有失正統,將曹氏政權編入《后漢書》另寫亂臣志中,以正炎漢之統。”
朱厚熜本來也沒想過改史之事,可是這些人拿著曹叡的話奉為圭臬,用來限制他,這就不得不讓朱厚熜起火。
曹叡的話的確有些道理,也符合古代宗廟繼承制度,但用在他身上,絕對不可以。
“臣等請陛下三思,程頤上承周敦頤,下啟理學,于儒學有大功,豈能廢棄?”
朱厚熜廢棄洛學,將曹魏政權打成亂臣賊子,他們并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程頤在理學的地位。
如果程頤倒了,那么衍生于洛學的理學,又該如何自處?
或許舒芬王學門人同意,楊慎自創一門儒學的也同意,但在場還有無數理學門人,他們那可不會同意。
如果程頤倒了,那么朱熹的理學必定也會動搖,這對于無數理學士子而言,可謂天大災難。
倒不是說這些人都是理學的孝子賢孫,沒有理學就不能活命。
其實一般人,只要步入官場,理學基本上就可以不用,甚至《四書五經》基本都不會再翻閱。
但問題出在,國家科舉答案便在《四書五經大全》,而《四書五經大全》里面,多是朱熹之注。
如果因為程頤被趕出文廟,從此沒有豬頭肉吃,從而影響到理學地位,則考試答案必然有所改變。
一旦改變,那對于窮經皓首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書生,豈不是滅頂之災?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而言,程頤不能倒,就像當初孟子不能倒,其實沒什么很大區別。
“程頤不學無術,按照逆曹之言,不加以分析,一概而論,如不趕出文廟,如何肅清儒家法統?
《尚書》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圣賢口傳心授之道,由是孔子得周公法統,孟子死而道失,直到董仲舒承襲道統。
朱熹得圣人道統,發揚光大,開宗立派,如何說是承襲于程頤?便是朱熹之學,也曾為人禁為偽學,程頤之功,可比之朱熹?”
朱厚熜畢竟當了一年皇帝,加上足夠勤奮,對于講經之事從來不敢懈怠,由此學問自然大漲。
這些人跟他論道統,他也無須懼怕,以儒家十六字心經,反駁眾人說朱熹承襲程頤道統。
“圣人天聰,但臣等不敢茍……”
“對,你們不敢茍同,但是你們敢做,今日這種脅迫君上之舉,符合臣道?
既然你每覺得朕不繼承孝平皇帝道統,就沒有資格做皇帝,那好,那我請你們來說,誰來當皇帝,我只要到京,我立刻禪讓。
是請崇仁郡王來承襲孝平皇帝之后,還是請崇仁郡王世子來承襲孝莊皇帝之位?”
“皇長子兼祧,本是兩全其美之事,你們一個個為了心中那點想法,一再逼迫君王,難道不怕百年之后,青史恥笑嗎?”
“臣等萬無此念,實在是祖宗江山道統為重,陛下不可輕慢決定……”
“祖宗江山道統,難道朕不是皇帝?難道朕不繼孝平皇帝之后,有人敢造反?”朱厚熜一拍龍椅高聲連問,緊接著又指著眾人:“是你?還是你?誰敢反朕?站出來。
當初我本來就不愿當皇帝,可是你們這幫人,一而再再而三請求,從行宮請到郊外,我才勉強同意,如今我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不你們來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