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歷史借鑒不要太多。
朱厚熜迷之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壓制兒子,但群臣怎么會相信?
漢武帝雄才大略嗎?唐太宗英明神武嗎?
可最后結果依舊還是存在內耗。
而聰慧機敏,又在深宮見過無數詭譎腌臜之事的夏皇后,同樣也知道,如今自己成了別人擋箭牌,是才迫不及待,跑來見朱厚熜。
聽到朱厚熜有所誤會,旋即再次伏拜:“先帝天命不佑,既已絕嗣,當從天命為是,此前臣妄生他念,想以皇長子過繼,使孝莊皇帝不絕。
今日想來,實在癡心妄想,因此懇請陛下收回過繼成命,臣從此退居深宮,為我皇明清修祈福,望國家萬年,圣上永昌!”
一年時間,朱厚熜皇權逐漸壯大,夏皇后原本的一些小算盤,也一個個破碎,時至今日,她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妄想。
現在的她,只想閉門清修,遠離宮中是非。
因為皇帝太過薄情寡義,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當做利用之物,哪怕親生兒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毫不猶豫,在生下來不久,就讓保姆送到她名下。
所謂伴君如伴虎,跟這種人在一起生活,她不敢保證,皇嫂這個名頭,能否保得住她自己。
朱厚熜聽了之后,不由自主扣了扣后腦殘,咧著嘴倒吸一口氣之后,嗡聲道:“國家大事,豈是你一言決之?
當初我與皇嫂商量,將皇子過繼一事,你也沒有拒絕,我將皇長子送到你宮中,你同樣也沒拒絕,今日又不想過繼,難道朕的兒子是阿貓阿狗,隨便送來送去不成?”
朱厚熜完全不記得,當初他剛提及之時,夏皇后是堅持拒絕,只不過他態度強硬,所以夏皇后沒說而已。
但這一切并不重要。
因為起居注,臣子是無法觀看,更無法知曉。
而且他是皇帝,他說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有人思想轉換不過來,那么朱厚熜就會讓換人。
所以此刻,夏皇后只能被朱厚熜的話問的額頭冷汗直冒,立即百訴:“皇長子乃天潢貴胄,臣怎會視作貓狗?只是因為先帝一事,朝中紛爭不斷,臣唯恐有傷皇上圣名……”
“朝中之事,我自會處理,娘娘的事情,是將皇長子撫養成人,我百年之后,也好傳位于他,而非將心思用在朝堂之上。
太祖有訓,后宮不得干政,朕希望皇嫂謹記這句話,不要聽風就是雨,總想搞個大新聞!”
朱厚熜自然是不會允許這件事發生,本身過不過繼,他心里根本就沒什么介懷,而且還是兼祧,日后兒子繼位,還是繼承他的皇位。
這么一來,完全就是費而不惠,又何樂而不為之?
反倒是現在如果退縮,返回原樣,那么該有的爭論還是存在,并不會因為沒有兼祧之事,沒有內閣秉持朝政,這件事就會完結。
群臣秉持禮法,這是必然的。
因為皇權已經大到沒邊,如果連禮法尚且不能框住君主,那天下還有什么能夠束縛君主?
百官無論是為了自己尊嚴、性命、利益,還是國家安穩,社稷傳承,都會拼命祖制,與朱厚熜開啟拉鋸戰,直到一方暴力壓制,或者另一方俯首稱臣。
這點哪怕朱厚熜對明朝歷史不熟,但也知道明神宗因為國本,和群臣開啟無數年的拉鋸戰。
內閣閣臣無論是為了自身利益,還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只要上臺之后,無疑便是勸早立太子,以正國本,而且前赴后繼。
如果有人做不到,將太子冊封之事落實,那么百官絕不對不會讓內閣好過,無數的彈劾奏疏就會疊滿整個文淵閣,讓內閣閣臣無所適從,乃至被迫自請退休,走前依然還不忘對皇帝說一句:“早立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