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若是報信,依那張羅峰圣眷,又如何能夠趕走他?況且陛下要是知道,您不請示便利用總裁職能,趕走張羅峰,是否會引起猜忌,以為你黨同伐異?”
王喆根本不知道自己父親在想些什么,既然明知道楊一清蛇鼠兩端,不值得傾心,為何還要把這些事,跟楊一清透露。
直接明日開會之時,召集政務院所有人,當場提議遷張璁走,瞬間便可達到目的,即使有人想要透露風聲,那也是癡人說夢。
想眼下這般,事先將事情透露,這顯然是把希望寄托在楊一清不會背叛上,如果楊一清背叛,那么就會牽扯出很多事。
比如擅用職能,比如黨同伐異。
看似這個總裁職能是皇帝授予,皇帝也說過,縱使天子也不得干涉。
可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不守規矩的皇帝。
從太祖皇帝定《皇明祖訓》開始,朱元璋自己就犯了禁令,給自己找的親家,基本全是重臣勛戚。
有明一代,除了楊廷和用《皇明祖訓》把皇帝迎上龍椅之外,幾乎再也沒有用到切實過,只是不停在泛著各式各樣的禁令。
所以說,沒人把皇帝的話當真。
除非皇帝把給事中拆了,把六部尚書的權利,往國事臺推,讓總裁的權利更大,再把京營的勛貴、將領全部趕走,把各地藩王手上剩余的一點兵力也給剝奪,換一套國家運行制度,那么這句話才能當真。
不然,沒有任何人當真。
只要皇帝想要打倒一個人,那么都會有無數馬前卒前來效力,如科道、勛戚、藩王、大臣,都是主力軍。
要是惹煩了,直接調集三軍鎮壓,到時候無論是個什么人,都得匍匐在皇權之下。
楊廷和就是最好的鑒證。
從正德十六年三月到現在,不過一年多一點,皇帝還并沒有動兵馬,僅僅只是靠著張璁、方獻夫、史道、霍韜、桂萼、黃琬等幾個微末小官,甚至有的還是在南京坐冷板凳的,就將楊廷和一舉推到。
幾人要兵沒兵,要權沒權,要名聲沒名聲,但是僅僅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將龐大的楊黨,打擊的潰不成軍。
要不是皇帝給予足夠的體面,此刻楊廷和不是在文淵閣修實錄,而是在詔獄里度過晚年。
要知道太祖皇帝最恨的,無非貪官污吏與朋比為奸,甚至在《大誥》中一再提及,但凡結黨的該如何處置。
楊廷和結沒結黨?
必然有。
其他人暫且不說,光內閣毛紀、蔣冕與禮部尚書毛澄,那么是絕對跑不開。
伐異沒有伐異?
王瓊、王瓚、張璁等人,不正是因為楊廷和將其貶謫?
無論王瓊是否與江彬勾結,但在朝堂來說,楊廷和這一舉措,也是有著伐異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