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領班女子說這些秘密時,林正陽只是笑而不語。
這些見聞,或許對凡夫是秘密,甚至有些毀三觀,但對于如今已經悟道的他而言,不過是兩下映證罷了。
悟道之后,許多境界不修而自證,不得而自得。
這就是見道之后的境界,一聽就通,一通就會,一竅通來百竅通。
禪宗開悟,能通經典;普庵悟道,自說經咒。
成道之后,這些經典上能用文字解說的境界,通通都可觸類旁通。
哪怕原先不修禪宗,不修密宗,不修氣功,不修內丹的,到此道成之后,一樣可以俯拾皆是。
個中玄妙,只有親證者可以得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旁人哪怕也喝下同一杯水,因為個人身體心理狀況,感覺也不會完全相同。
當下林正陽就回了一句: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功德也是心念,再無其余可稱功德!”
在靈界虛空,一切世界、道場、神域以及各種現象,全部離不開意識作用的現象。
意識能量,在這里發起作用,形成依附道果的國土,這便是這里神國的由來。
因這里不是物質世界,所以也不受主世界那強大的壓制,神通妙用,可以盡情展現。
《藥師經》中,就描述了藥師如來成道的經過。
門外人讀此經,不過是信仰罷了,但在成道者來觀,其中就隱隱點破了證道的關鍵:
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在發愿修行時,他的愿力構成了愿行。
行就是行為,愿心實踐成愿行。
也就是由意識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個依附國土。
《藥師經》實際上是描述了這么一個意識作用于靈界,然后開辟小世界的過程。
若真有求道之心,于此章節句中,拋開那一些宗教性的修飾,直指根本,通篇《藥師經》無非在說怎么發愿。
甚至發愿都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河的筏子,整篇經文其實是在說修心,也就是意識。
求道人讀經,如沙中淘金,得明白哪些是真知灼見,是前人不愿明示,只偷偷摸摸暗藏在經文之中的。
這需要一顆“疑情”之心,敢于質疑祖師,質疑佛陀道祖。
更進一步,不但要敢于質疑,更要有呵佛罵祖之膽魄!
對經文絕不可迷信,真理越辯越明。
不敢接受質疑的經典,統統不是真理之言。
當然,以上只對真正的求道者來說。
至于信徒,那無所謂······
信徒不需要自我,不需要自己的道。
生前貢獻信仰,遵循神的道路而行,多做功德,真的將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神靈上······這就夠了!
對信徒而言,經典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改,深信不疑,越是虔信越好。
信到深處,無論行住坐臥,心心念念全是那個神,將自家心靈,徹底歸于神處,乃至置神在父母、妻子、兒女之上,敢于為神而踐踏世間一切法則,除那神之外再無真理······能做到這一步,便是一個圣徒。
這樣的圣徒,也有道,死后化為圣靈,靈魂歸于那個神。
假如那個神真實存在,且有能力、有意愿庇護信徒靈魂,那得一個死后歸宿,沒有問題。
這也算入道,可惜這個道,不是己道,是祈并者之道。
祈并者,自愿成為羔羊,成為奴仆,心甘情愿為神而奉獻的道。
如真能行到極致之處,便是與神同行的圣靈······前提是那神果然許諾了與祂同在,那也算得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不朽。
只是,又有幾人,能做到這個地步······如真能做到這種事情,何不自家自求己道,自家了脫生死?
如不是自家超脫難以做到,又有誰甘愿皈依,情愿奉獻,寄托信仰于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