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按著規矩,被分在一處簡陋營房的林正陽,站在空地上,與數百人一同聽訓。
一排簡陋的棚屋前,是一片被平整過的寬敞空地,空地上數百人松松垮垮地站著。
前頭有一名斷臂老兵,舉著短棍,面色嚴峻,聲音洪亮,講著規矩:
“晨起操練,三鼓后朝食,再練持兵。”
“不得隨意走動,交談,滋生事端,違者軍法處置!”
周圍還有一些精悍兵卒,整齊劃一地列隊在一旁,冷冷地注視著這里新人。
林正陽聽得津津有味,這古代兵法,畢竟與后世不同,另有一番道理。
他雖讀過《孫子兵法》,紙上談兵還可,真用于實戰,那真是一點經驗都沒有。
這時聽老兵講述,倒是補上了短板。
忽地心下一動,感覺到似乎有事發生,且關系到自身。
只是此時不是查看之時,暫且按捺心緒。
等到那老兵講累了,命眾人背規矩時,林正陽才有閑暇,閉目感應。
頂上大團白紅云氣,又轉化了些,本命之氣,紅意更深了幾分,已有三成化為淡紅,余者還是儂白。
這是意料之中,林正陽再看,終于在大團云氣之外,又找到相對非常小一團虛浮透明的白氣。
約摸有五十份……
這小團白氣,并不與他大團云氣融合,而是分裂開來,涇渭分明。
不知為何,這小團白氣,顯得很是虛幻。
“是因為沒有落實?還需要我自家爭取?”
林正陽心有所悟。
此時此地,能爭取的,恐怕就是新兵之中的職位。
分過班的都有經驗,哪怕是完全陌生的班級,分班后也會安排各種干部。
這就是一個可以爭取的機會。
古代兵書《將苑》兵權篇有云: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兵權之重,在諸多權柄之中,可謂上等。
如能掌握兵權,管上數十人,在戰陣之上,就不再是小卒,存活機會大大降低。
“五十人,按大楚兵制,就是隊正,從七品下,最下一級軍職。”
這個起點,就很不錯。
亂世之中,唯有兵權最貴。
林正陽如果穿在盛世太平時節,肯定會選擇讀書進取,或是游于江湖,甚至于民間宗教路線都可以考慮一下。
因盛世時,往往更重文治,秩序穩固。
可惜這是亂世,要想立足,最好是手里握著兵權。
五十人,設隊正、隊副各一人,在大楚朝,已是正經入品的從七品軍職。
當然,這里是李大帥的軍隊,雖然也仿照大楚軍制,但明顯在細節上有些區別。
此處沒有隊正從七品的俸祿待遇,只按管轄人手論高低。
軍中等級分明,從低到高,有新卒,正卒,伍長,火長,隊正,校尉,都尉,雜號將軍(將軍前冠以各種雜號),正號將軍(授以開國時以及歷史上各類強軍軍號)等。
《楚兵志》曰:“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五人為伍,有伍長。”
三百人,為一團,設校尉;五十人,為一隊,設隊正;十人為火,有火長;至于火長之下,則五人為伍,有伍長。
隊正從七品,已是不低了。
畢竟李大帥的兵力,在林正陽估計中,刨去那些軍人家眷外,能有三萬正兵,五萬烏合之眾就算不錯了。
整個李家軍,隊正級軍官,最多也就兩三千人,是基層骨干。
作為起點,很是不錯。
如此處不是新兵營,他一個沒有根基的新人,怎么可能有這等機會?
此念一出,林正陽就打定主意,要好好表現。
定要奪下隊正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