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尤其重要,軍政府之中,最怕的就是下面軍官抱團,講武堂設立之后,可以避免某一將領將軍隊變成自家私軍的可能性。
林正陽可是知道當初袁世凱小站練兵,結果把清廷軍隊練成自家私軍的事情,如何能不防備?
“講武堂以及新兵營,必須由前幾期我親力親為,好在如今這軍隊都是我一手帶出,基本沒有阻礙。”
至于六部制度,它初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這制度其實已經很是成熟,組織嚴密。
就封建時代而言,已經非常適用,這就算照抄過來,也沒有問題。
細節方面根據情況需要,加以修改即可。
六部下設各司,通常為四司,戶部除外,需按地區分工設司。
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
吏部四司,各有職權,林正陽一一擬定,基本參照明清時期六部制度,不需自家多費思量。
戶部掌管戶籍財經,包括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權方面存在交叉。
禮部儀設四司: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刑部負責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
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六部分工明確,組織完善,光是各部主官、以及下設諸司主官、副官,屬官,零零總總就是二百多個官位。
眼下自然不可能盡數到位,實際也不需要那么多官員。
六部各司官員都先空置,由林正陽自家兼著,只是先把六部架子搭建起來,以后再慢慢提拔人才,充實組織。
除此之外,林正陽重新梳理了下軍中制度。
在校尉、副校尉、隊正、隊副、火長、伍長之上,設都尉,副都尉。
校尉掌一團,人數三百,都尉掌軍二團,其數六百。
在校尉之下,隊正之上,增加旅帥。
一旅為二隊,旅帥率二隊百人。
校尉之上,再設指揮使一級。
指揮使掌軍一千二百,下屬二校。
指揮使一職,暫時空缺,留待日后封賞。
再往上,便是折沖將軍林正陽。
“軍中編練,至少要經三月,裁撤者轉入輔兵或衙兵,預計可得精兵二千五百左右,算上親兵,能有三千。”
“輔兵數目龐大,部分轉入衙兵,部分轉入地方,約有四千,待遇僅有正兵一半,是二線部隊,負責彈壓地方。”
“衙兵數目已經膨脹到兩千人,起到維持秩序作用,但大部分其實還是給口飯吃,畢竟流民太多,又不能不安置,只能給個衙兵名額,不給俸祿。”
想到這里,林正陽就為財政擔憂。
先前攻下此縣,實際掌握了縣中銀錢,一時還算充裕。
這些時日,陸陸續續清算各家田宅,也查抄出不少糧米,足夠供應大半年所需。
沒有大戰,是不必為錢糧發愁。
然而這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恢復生產。
在紙上,林正陽畫了個圈,備注“屯田”。
組織流民屯田,是緊要之事,需要選擇合適人選推行下去。
軍制大體完整,林正陽又設左右長史、主簿、參軍等將軍直屬屬官,劃分在參謀部中,對六部以及各級軍職進行制約。
這套軍政官職,參照了明清時期王府編制,也加入了歷朝歷代開府的結構,糅合在一處。
就目前而言,已經足夠滿足需求,甚至大大超出需求。
林正陽仔細在燈下看了數遍,又添加了一些細節,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參考意見,最后才用毛筆,另行謄抄。
各部主要官員,他就此擬定。
開府之事,再議議細節,就可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