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們平時不顯山露水,完全是在海底下暗流洶涌,隨著北方蝗災肆虐的消息,從各種隱秘的渠道流傳出來,朝廷無力賑災的窘迫,尤其是對地方上官官相護,聯手瞞報災情的無動于衷,有如星星之火,點燃了士林風評的燎原大火。
有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還是比較隱晦的說法。朝廷無能,百姓賣命!那是正兒八經地打滿朝文武的臉。更有甚者,說天降蝗災,是帝室失德,這就有點狠了。
一時間,勛貴麾下緹騎四出,到處抓捕妄議朝政的狂徒,不止是偃師、孟津、新安、永寧等四個京縣,就連遠至西涼國魚糧、茶馬兩道,都有操著京城洛陽白話的騎士出沒,哪怕是舉人、學子也不放過,導致人人自危,道路以目。
如此一來,士林更是憤怒,接連有人敲登聞鼓、告御狀,朝廷文武商量著對策,互相都在扯皮中,哪里管得了這些瑣碎小事。
直至范陽道治所,北平府小吏周梅臣盜用緹騎銀劍令,向御史臺上了一副軸畫《萬里江山餓殍地獄變》,朝廷上下起先是震怒,立即下令捉拿此人下大獄,隨后才開始重視北方災情。
也不知是誰想出了辦法,比照商人向邊軍輸送糧食換取鹽引的故例,提出類似的賑災法子,即商人向北方受災各地送去賑災口糧,糧食入倉后,得了送糧地官員的簽字畫押,即可往沿海鹽場取貨。
甚至有人提出以爵位相誘的策略,只是被有見識的大臣聯手壓下了。畢竟人家幾代人的積累,才有名爵賜下,封妻蔭子,光耀門楣,區區幾個商人就想憑著手中財貨,利用一場大災的機會,與朝臣們平起平坐,哪怕是有名無實的爵位,那也是萬萬不可的。
賣官鬻爵,輕賤名位,實乃取死之道!
朝廷又不是掏不出賑災的錢糧,何必將尊貴的爵位,作為某種賞賜,給卑賤的商人呢?
前朝之所以衰落敗亡,還不是被各地官商、儒商掏空了國庫根基,一個禁絕朝廷與民爭利的旗號,聚攏起多么龐大的勢力,利益之爭,簡直就是維系文官集團的關鍵紐帶。
事實上,由于朝廷重臣扯皮成風,頒布正式的諭令時,北方河東、范陽、平盧三道,方圓千里災區,受災民眾多達八百萬,早就吃空了家底陳糧,太行山以東廣漠的平原,沒有一絲綠色,各地出現無數饑民吃大戶的場面。
蝗蟲怎么能跟饑民相提并論,前者所過之處,無非是啃噬青苗綠葉,后者可是什么都吃,什么都拿,什么都搶,過的了今天,就不去想明天,只管下一頓有著落就好。
就在天災漸漸轉成人禍時,四海商會的運糧船隊走海路北上,沿著曲曲折折的海岸線,抵達最遠的平盧道,畢竟海上航線門清,水文地理又是相熟的人領航帶路。
大概是商會幕后大佬發了慈悲心,卸下幾十萬石的糧食后,打出招募人手開墾東寧島的旗號,還是一家老小都帶走,實在是為地方官吏分憂解難,大大緩解了當地饑民暴走,揭竿而起、舉事謀反的可能。
故土難離,對于生存下去都成問題的人來說,完全不是事。背井離鄉,遲早還會有回來的一天,畢竟葉落歸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