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昏昏沉沉,朦朦朧朧一片,一聲聲若有若無的道音,自姒伯陽的心頭響起,冥冥之中道音恢宏,每一字每一句都恍若萬鈞之重,落在姒伯陽的心竅之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與此同時,就在姒伯陽祖竅眉心之間,孕生著一絲絲陽和氣息攢簇,讓姒伯陽整個人都渾渾噩噩的,仿佛落入一重不可知之境。
一絲絲似是而非的朦朧道音,如若醍醐灌頂似的,一點點靈光垂落心竅,姒伯陽如飲甘露,身心都有一種酣暢淋漓。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洋洋灑灑五千字道德真言,自姒伯陽的心竅間回蕩許久,字字蘊含道機,其間大道道意,在姒伯陽的心田大放光明。
這神秘的五千道德真言,本是一位至高存在大道感悟,其間雖只是寥寥幾千字,可是內中包羅宇宙萬象之妙,堪為闡述天地大道之音。
如此一部無上寶經真言,不說宇內絕世珍稀,但能與之相比的大道寶經,絕然是寥寥無幾,只言片語都極為了不得。
便是不朽不滅的上古巨神,與天地同在,與日月齊輝,若能參得幾分精髓,分潤幾分大道之理,也能從中受益終身。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姒伯陽眉心祖竅間,一縷清光開闔無定,三魂七魄散法幽光,處于朦朧狀態之間,一點真靈恍恍惚惚中,似是見到了前身,見得千百般虛幻迷離,一一在眼前煥然呈現。
酣睡中的姒伯陽,宛如再度回到了母胎之中,身軀微微蜷縮著,面容上帶著祥和安寧之色,呼吸之間均勻一致。
清光幽幽綻放冥冥,恍若將姒伯陽的魂靈,帶入一種不可名之境,以一種不可知、不可論的視角,俯視著這一世的自己。
姒伯陽此時的狀態,近乎于道經中言及的煉虛合道,是為臻入無心于虛空,圓滿本體虛空,得先天虛無之陽神,合于遍布周天萬化,入無所不在于大道之中,證不生不滅之境地。
正所謂一片光輝周法界,虛空朗徹天心耀,雙忘寂凈最靈虛,海水澄清潭月溶,說得就是姒伯陽此時臻入的狀態。
姒伯陽自不可名之境中,追溯著自身過往一切,真靈深處浮現一篇篇晦澀莫名的大道寶經,與五千字道德真言演化一縷縷道機。
姒伯陽的前身,只是普羅大眾中最為渺小的一份子,他縱然有著一點微不足道的癖好,也就只能滿足自娛自樂罷了。
這是在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為前提,勉強留下的一點興趣愛好,以前身的家境囧困,能勉強維持下一份興趣不失,著實是耗費不少精力。
而姒伯陽對這一份生存之外的心頭喜好,也確確實實是下了大心力,其在煉氣之道上浸淫不淺,堪稱為道學真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