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教不敢當,只是小弟經常胡思亂想,略微有一點心得罷了,咱們先說說吐蕃人的三大弱點:
數千年以來,吐蕃人一直處于分裂狀態,他們只有部落,卻沒有國家,更沒有統一的制度、法律、文字,直到松贊干布時期,以武力強行凝聚各個部落,這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的概念。
松贊干布英年早逝,之后的幾代吐蕃大贊普、都試圖效仿中原王朝的規章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進而增強國力,可惜這些做法觸犯了大貴族、大領主們的個人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還引起了多次的政變、反叛,只殺的血流成河。
甚至有幾位吐蕃大贊普慘死在政變當中,而后又引發了奪位之爭,吐蕃各部大打出手、枉死者不計其數……內部分裂、高層不和、沒有形成中央集權,這是吐蕃的第一個弱點。
……
吐蕃人原本信奉苯教、既一種非常原始的宗教,之后文成公主和親,把佛教帶入了吐蕃、并迅速傳播開來。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苯教、佛教為了爭取信徒,發生了激烈的沖突,這種沖突又引發了意識形態、思想統治的混亂,兩教信徒互相攻擊,彼此視若仇讎,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械斗……宗教沖突、思想混亂,這是吐蕃的第二個弱點!
……
吐蕃雄踞西南、兵強馬壯,周圍的吐谷渾、黨項、南詔、大小勃律、天竺諸國都被迫向其屈服,年年稱臣納貢;可是吐蕃剝削太甚了,就以南詔國為例,每年要把賦稅收入的六成上交給吐蕃人,其他貢品更是不計其數。
如此沉重的剝削、致使各個屬國心懷怨恨、離心離德,早晚會發生叛亂,這是吐蕃的第三個弱點。”
李昭喝了兩口酒、潤潤嗓子,繼續的侃侃而談……
“既然知道了吐蕃弱點,接下來就是見縫插針了,辦法同樣是三條:
一是派遣舌辯之士出馬,許以厲害、賄賂金銀,挑撥吐蕃大領主與大領主、大領主與大贊普之間的關系,讓他們陷入內亂之中,要是能引發內戰就再好不過了。
二是讓朝廷冊封幾位活佛、法王,加強西南地區的佛教勢力,加劇佛教與苯教之間的沖突,局勢越亂越好,而且佛教以慈悲為懷、可以化解吐蕃人心中的戾氣,因此多蓋幾座寺廟、更勝千軍萬馬之力!
三是讓朝廷派出使者,聯絡吐谷渾、黨項、南詔各部,讓他們背離吐蕃,歸附大唐。
如此一來,吐蕃內亂叢生、屬國背離,短期之內也就無力入侵大唐了,不過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的除掉這個大敵,早晚還需來上一場驚天大戰才行!”
……
一番高談闊論之后,李昭又叮囑崔宗之,吐蕃入侵之事只是自己的憑空猜測,并沒有十成把握,千萬不要說出去,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要知道,天下之事多變,一場大雪災、一場大地震,或者某個重要人物的死亡,都可能改變形勢發展,這就叫天意難測!
崔宗之點頭答應,心中卻另有打算,準備偷偷寫一份奏折,派人快馬送到長安城、提醒皇帝加強河西走廊一帶的防務,抵擋吐蕃人入侵。
而后觀察時局、隨機應變!
如果吐蕃人沒有入侵,那是再好不過了。
如果吐蕃人真有入侵之意,那自己就把三條妙計獻給朝廷、御敵于國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