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就是封他一個什么樣的官職。
“臣啟陛下:李昭年紀輕輕、頗有才華,可以派往太子府中,擔任長史、或者錄事參軍之職,以輔太子,定能勝任。”崔宗之提了個建議,讓李昭去太子府任職。
太子身為國之儲君,擁有自己的一群屬員,其中有左右衛率各一人、副率二人、長史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
別看這些屬官品級不高,卻是太子爺的心腹人,一旦太子爺登基執政了,屬官們隨之水漲船高,出將入相只是等閑事爾,堪稱非常有前途的官職。
“不可,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
李昭年紀輕輕,若是當了太子府的屬官,一飛沖天,心生驕傲之氣,進而做出荒唐事來,那樣可就不好了,項橐、甘羅就是例子啊……朕還是給他安排個小官職,好好磨練一番,待其成長起來,再行重用不遲。”
李隆基拒絕了崔宗之的建議,給出的理由很充分,還列舉了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項橐,春秋時期的人,天資聰慧,在其七歲的時候就被孔子拜為尊師,號稱‘圣公’,可惜被名聲所累,十二歲死于非命。
甘羅,戰國時期人,同樣是個神童,十二歲當了秦國上卿,因為心智不成熟,十三歲丟了腦袋!
因此可以證明,對于少年人來說,拔苗助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過嘛,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李隆基沒有說出來,別人也猜不到……即便猜到了,也不敢說出來。
大唐開國以來,宮廷政變此起彼伏,父子、兄弟、姑侄………骨肉相殘的事時有發生。
比如說李隆基本人,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政變上臺的,為了自己登上皇位,更是軟硬兼施的逼迫自己的父親做了太上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因此李隆基登基之后,一直小心防備著太子,生怕有朝一日,自己也會被太子搶班奪權,這也是開元二十五年,一日殺三子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的太子李亨,為人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即便如此,李隆基還是不太放心,處處小心提防著。
李昭這般奇才,如果派到太子府中任職,太子的羽翼就會逐漸豐滿起來,難保不生出搶班奪權之心啊,因此上,這個奇才不能給太子,至少現在還不能給!
那安排個什么官職合適呢,沉思片刻之后,李隆基有了決定:“傳旨給吏部,任命李昭為不良帥,統領長安城內的所有不良人,負責緝捕盜賊、維護治安!”
“遵旨!”
“崔宗之薦賢有功、加封戶部主事之職、再增加食邑兩百戶!”
“微臣謝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