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閑聊了幾句,李昭起身告辭,帶著白饃等人離開周家鋪子,在西市中轉悠了一會兒,又進了另一家大型的食鹽鋪子,
看到有客人進店,一名小伙計連忙跑過來招待:“這位小客官,您想要買點什么,本店有庫存的巴蜀精鹽,色澤、口感都是第一流的。”
“不必了,給本公子秤五百斗粗鹽!”
“什么,粗鹽?”
“沒錯,就是粗鹽!”
關中地區比較富庶,距離巴蜀、河東又都比較近,故而百姓們大都食用精鹽、細鹽,只有極少數揭不開鍋的窮困人家,才會無奈的選擇粗鹽!
李昭的穿著打扮不錯,猶如翩翩貴公子一般,不想卻要買最便宜的粗鹽,這讓小伙計很是詫異,難道來了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家伙?
不過開門做生意的,只問客人需要什么,其余的不可多問,小伙計拿起一只木斗,動作麻利的稱量了起來……
唐朝人交易商品,不是以重量為單位的,而是以體積為單位,最常用的稱量工具就是斗,斗又有大、小之分:
大斗=6000毫升,一般用來稱量米、麥、粟……等糧食。
小斗=2000毫升,一般用來稱量鹽、酒、醋……之類的生活用品。
如今在關中地區,一小斗粗鹽售價兩百文錢,而一大斗質量上乘的白米,售價只有二十文錢。
鹽、米的差價之大,以及販賣食鹽的利潤之豐厚,由此可見一斑!
幾名小伙計一起動手,很快稱好了五百斗粗鹽,足足裝了幾大麻袋。
李昭付了錢,又讓白饃到附近的牲口市場中,以十五貫錢的價格買了一輛牛車,趕到了食鹽鋪子前面;而后指揮眾人把幾大麻袋粗鹽都抬了上去,又在西市中買了木斗、漏斗、紗布、以及一些生石灰,同樣放在了車上。
有人問了,唐朝有生石灰嗎?
放心吧,華夏民族的祖先非常聰明,早在東漢末期就掌握了燒制生石灰的技術,并把生石灰用于建筑上了,到了隋、唐時期,生石灰更成了大眾化的東西,產量不斷增加,買到不是什么難事!
“主子,您買這么多粗鹽干什么,這玩意兒難吃死了,只能腌咸菜,或者喂牲口用。”
“別急,等一會兒,看我給你們變個小戲法。”
“什么戲法?”
“呵呵,一個能把粗鹽變成精鹽的小戲法!”
“啊!”
白饃深知,李昭根本沒有販賣精鹽的朋友,如今又聽他這么說,立刻明白過來,自家主子這是找到賺錢的路子了。
“你們四個人,可知道長安城附近,那里有又隱蔽、又安全,空間又足夠大的地方嗎?”
“小人們住所附近,倒是有這么個地方。”
“哦,你們住在那里?”
“城西北十二里—不良村。”
“好,看看去!”
長安西北十二里,本是漢代未央宮的舊址。
據文獻記載,未央宮占地廣闊,內有宣室、溫室、清涼、麒麟、金華……共計四十余座大型建筑物,亭臺樓榭、山水滄池,金碧輝煌、氣派無比。
可惜啊,九百多年過去了,漢長安城早已化為一片廢墟,昔日金碧輝煌的未央宮也變成了一個又窮又破的小村子,住著兩百多戶人家,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良人及其家屬,故而得名:不良村。
劉、苗、王、魏四人住在一座土坡下面,只有四間茅草屋和一個寬敞的院子,連正經的磚瓦墻都沒有,勉強的扎了一圈籬笆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