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側護肩上,各有一只猙獰威武的獸首,不是獅子、不是老虎,而是上古十大兇獸之一——火螭!
火螭,據說是龍生九子之一,生性兇猛好斗,常以豺狼虎豹為食,古人用其裝飾鎧甲,以示威武善戰之意。
因此上,這身鎧甲的全稱就是-火螭明光鎧!
與之配套的,還有一頂紫金盔,頂豎長纓,折耳后翻,甲片護頸,內部還暗藏一副精鋼面罩,拉下來之后,可以很好的保護面部。
在幾名小宦官的幫助下,李昭穿戴上了盔甲,活動一下身體四肢,沒有任何不適之處,又對著青銅鏡子照了照,英俊帥氣、威武霸道,帥氣的一塌糊涂,嘿嘿!
接下來,又進入兵器房,這里的東西更多: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槊、棍、棒、拐子、流星……帶尖的、帶刃的、帶倒齒鉤的、帶峨眉刺的,一切應有盡有。
認真比較之后,李昭決定選一桿馬槊!
馬槊是一種重型長兵刃,其形狀有點類似于槍和矛,卻比二者更加沉重和鋒利,普通的鎖子甲、魚鱗甲、牛皮甲……在馬槊的攻擊下,一擊可破之。
話又說回來了,馬槊的威力雖大,使用者卻不是很多,因為這種武器的制造成本太高、制造工藝太復雜了!
馬槊用的是復合桿,選材以柘木為上等,以桑、柞、藤次之,最差是用竹子。
先把柘木分成蔑條,用桐油浸泡、晾干、再浸泡,再晾干……僅這一道工務,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一年之后,蔑條不再變形、開裂了,放在蔭涼處慢慢的風干。
接下來,用上等的生漆與膠,將風干的篾條粘合為一把粗、長度一丈八尺左右,外層用麻繩緊密纏繞,待到麻繩干透了,涂上生漆,再用葛布纏裏。
曬干之后,再涂生漆、再纏裏葛布,干一層、涂一屋、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桿發出金屬之聲,不斷、不裂,一根合格的槊桿才算制成了。
槊桿制成,去其首尾,截成一個合適的長度,前裝精鋼槊鋒,后配紅銅槊纂,還要不斷的調整重心。
合格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根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
如此,騎士執槊沖鋒之時,不須耗費太多力氣,就能單手保持槊鋒向前。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
李昭開始挑選了,先是拿起一桿金釘棗陽槊,重約四十斤左右,來回揮舞了幾下,太輕了,又放了回去。
拿起一桿金頂開山槊,重約五十斤,還是太輕了。
又拿起一桿禹王神槊,長一丈二尺,重八十余斤,重量倒是合適了,可惜造型太怪異,用著不趁手。
……
李昭連試了十幾桿馬槊,有的份量太輕了,有的用著不趁手,就是沒有一桿中意的。
嗯,這是什么?
李昭慢慢挑選著,結果在兵刃房的最深處,發現了一個長條形的石匣,外面纏著十幾道繩索,還貼著兩張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