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沒有想到海瑞明明有那么多人可以審,但這一次審的只是一個戶部郎中。
不過看了一眼口供之后,朱翊鈞就明白了。顯然海瑞已經調查過了,有了自個兒的打算。
當然了,朱翊鈞也就是這么一想,不會去干涉海瑞審問的案子。
自己不是微操大師,更喜歡掌握全局的感覺。海瑞的事情,交給海瑞去辦就可以了。
快速看了一遍狀紙,朱翊鈞臉色緩緩的嚴肅了起來。
看來海瑞找這個趙鐵漢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人就是一個關鍵的人物。如果放在后世的話,這就是一個小官巨貪。
趙鐵漢最早在揚州任職,做的是個知縣。最關鍵的是他本人是舉人出身,根本就不是進士,而且是鹽城人。
這里面,這些東西,就能說明很多的問題。
首先,鹽城人,這就代表著趙鐵漢和董大戶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
鹽商們為了培養自己后輩的勢力,對自己地方上的年輕人都很支持。給你找老師、創辦書院、對貧困的學生進行支持。
這些事他們都做得很好,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在當地有非常好名聲的原因。
同時,鹽商們結交官員,給這些年輕人開路,讓他們做官。等到這些年輕人真的做了官之后,通過各種利益將他們捆綁成利益共同體。
鄉黨,鄉黨,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趙鐵漢基本就是這樣的套路。根據他證詞里面的交代,他當初讀書就是在鹽城的董家學堂讀的。
這學堂是董家建的,你想去的話可以交錢,只給老師一少部分束束脩。
后來趙鐵漢讀書越來越好,也就越來越得董家人的重視。等到他考中了秀才之后,董家人還給他定了一門親事。平日里對他也是頗加照顧,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后來趙鐵漢考中了舉人,連續兩次沒有考中進士。董家人也沒有放棄他,而是讓他走上了仕途。
趙鐵漢最早是在河北一個縣做教諭。只不過后來董家人用了力,把他從河北調了回來,直接到揚州下面做了一個縣的縣令。之后一步一步的升遷,最后做到了南京戶部郎中。
這個趙鐵漢在官場中非常有名,整個江南很少有官員不知道他。
趙鐵漢在南京官場當中,號稱官場及時雨,為人出手大方,而且極為豪爽、好說話。最重要的是能力特別大,你有什么事求著他,他都能幫忙。
要知道,今年可是趙鐵漢在南京為官的第十二年了,這十二年來他來回的轉,戶部、吏部、工部、兵部,他都待過,但就是沒有離開過,官職也沒再往上升。
朱翊鈞放下手中的供詞,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這聰明人果然是有的,這個趙鐵漢就是為董家勾連官場的一個關鍵人物。
不往上升、不做侍郎的原因也很簡單,再往上升就進入朝廷的視線了,做起事來就不方便了。
現在這個官職正好,不大不小,做這個事正合適。
讓他留在南京,那就更簡單了,董家的根基在鹽城,南京這個地方自然不能放棄,有什么風吹草動也能第一時間有反應。
趙鐵漢手里面握著大把的金錢,快速地腐蝕著官場上每一個調過來的官員。
一方面給人幫忙,你是無論是想升官還是有什么麻煩,都可以找趙鐵漢,這就讓人們對他有了一種依靠和好感。何況官場之上相互幫忙,本就是同門之誼。
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有野心的人靠上來。
總之,趙鐵漢用他背后人給的錢,在整個南京城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