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要回到草原上去,這里就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大隊人馬想一下回到草原。就必須走這里。否則當年這里也不會建了一個大寧衛了。”
戚繼光這話倒是沒有說錯,當年大寧被那么重視,還放了一位王爺。
要知道,那可是寧王,是大明第一代的單字王。雖然不如楚王、秦王這些,可是比起普通的王爺要厲害很多。
這樣一位王爺被放在大寧,足以見朝廷對大寧的重視。實在是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完全就是卡在了咽喉上。
大寧不打仗的時候不起眼,打仗的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可是這有些太遠了吧?”戚金遲疑著說道。
“我們當然不能直接過去。”戚繼光笑著說道:“我們要一步一步地打過去。我們先打這里。”
說著,戚繼光在地圖上又點一個地方。
看著叔叔所指的地方,戚金看了一眼,嘴角就是一抽。
這個地方叫做營州中屯衛,以前隸屬于大寧路。洪武年間的時候,營州中屯衛就被廢了;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又重新設立了這個中屯衛,目的是為了在這里屯兵墾田。
永樂元年的時候,營州中屯衛被撤走了,自從那以后,這里就廢棄掉了,后來逐漸就被一伙人占了,這伙人就是朵顏三衛當中的朵顏衛。
叔叔所指的這個地方就是朵顏衛建立的老窩。
如果在后世的地圖上,很清晰的就能在這里找到一個地名,它的名字就叫做建昌。
如果僅僅是如此,那這個地方還沒有那么關鍵。現在那里還有一支人馬叫做哈刺慎。
哈刺慎源于中亞草原的游牧部落烏古思人,約形成于7世紀。后遷至阿姆河以南,成為強大部落。到蒙元時期,稱“哈剌赤”。
成吉思汗十六年,拖雷奉父命出征馬魯(在今阿富汗西北),曾將該部人征入蒙古軍隊。
窩闊臺時,欽察人班都察舉族歸降蒙哥。忽必烈時代,班都察“嘗侍左右,掌尚方馬畜,歲時挏馬乳以進,色清而味美,號黑馬乳,因目其屬曰哈刺赤”。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命土土哈“率哈剌赤萬人”,成為該部的世襲領主。
入明,稱“哈刺嗔”。瓦刺領主脫歡稱雄漠北,該部屬之。脫歡卒,其子也先與岱總汗脫脫不花爭權,該部投脫脫不花。
正德五年,達延汗大敗右翼,永謝布萬戶十營潰散,唯該部獨全。后被巴爾斯博羅特第四子昆都力哈(巴雅思哈勒)占據,成為世襲領主。
嘉靖初,由河套遷往宣府塞外。約嘉靖二十六年,察哈爾部東遷遼河流域后,與俺答汗長子辛愛黃臺吉進占其舊牧地,是俺答汗稱霸蒙古的得力助手。
隆慶五年,明蒙達成和平協議,受明封為都督同知,職位僅亞于俺答汗。
這些年向東發展,控制朵顏衛等,并與之混合結親。崇禎元年,被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部分并入朵顏衛,朵顏衛改稱喀喇沁。
在后世的那片地圖上,這片地盤被稱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簡稱為喀左。
戚繼光要打的就是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