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國拿下峴州之后,就催逼著峴江龍族,疏通了三百里建山峽谷中的水路,打通了十多處險灘,拓寬了十多處江峽,才讓建山峽中的江流變得平緩下來,算是徹底打通了峴州和外界的聯系。
慶龍城就位于峴州內外交通的咽喉之處。
慶龍城作為峴州州城,又位于交通要道之上,自然極為繁華,據說有著七八十萬人口,整座城市東西長百余里,南北寬六七十里,就算是何明這在府城里長大的少爺,也被這座城市的巨大和繁華驚的目瞪口呆。
慶龍城北部沿江的百里江岸上,分布著數十處碼頭,停泊著數上千艘大小船舶。
不過陳元乘坐的官船并沒有在峴江岸邊停泊,而是在慶龍城北的一處水門,駛入了一條數十米寬的水道。
這條水道名叫梅溪河,發源于慶龍府西南部的建山深處,由南向北穿過慶龍城,在城北穿過水門,注入了峴江當中。
梅溪河水流平緩,水質清澈,常年風平浪靜,是一處非常優良的水道和港灣,船舶停泊在這里,既能深入慶龍城內部,又更加安全。
因而,慶龍城最好的碼頭不在水急風大的峴江岸邊,而在梅溪河里。
峴州衙門的官船碼頭,就在就在峴州巡撫衙門的東墻外的梅溪河邊。
眾人在官船碼頭上下了船,江大人帶著家眷去了峴州巡撫衙門后面不遠處的驛站投宿,陳元則跟著何明,叫了馬車,一起去了他大伯家里。
在慶龍城里,達官貴人的府邸多沿著梅溪河兩岸分布,只要有條件的人家,都會在梅溪河上開辟私人碼頭,以方便來往。
何明大伯是峴州布政使司經歷,正六品的官,在這州城當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再加上何家本身也有底蘊,所以何明伯父在梅溪河岸邊有一座府邸,不過位置就不怎好,在城南邊靠近水門的地方,距離衙門比較遠。
何明伯父平日里并不回府,就住在衙門附近租的院子里,休沐時才會回城北的府里。
州城里衙門比較多,所以其布局也就和府縣不同,比較雜亂,峴州的四大衙門,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都督衙門,按察使衙門,再加上一個慶龍府衙,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坐落于梅溪河的西岸。
與這四座衙門相對的梅溪河東岸則分布著三座廟宇,一座峴州天王廟,一座峴江龍王廟,一座慶龍府府君廟。
和陸良府的情況類似,峴州的天王由峴江龍王兼任。
何明伯父租住的院子,就在峴州布政使衙門西邊隔了兩條街的地方,院子不大,前后三進,左右沒有跨院,但院子修建的比較精致,最后一進院子有一個精致的小園子。
何明父親早就派了家丁,快馬加鞭的給何明大伯送了信,所以何明大伯早就知道何明要來,只是不知道確切時候。
一行人按照書信所寫的地址,找到了何明伯父的臨宅,敲開大門,說明了身份,管家熱情的將一行人迎了進去。
管家邊走邊對何明說道:“老爺離開時,已經交代過了,您來了就安排您和陳少爺住在中庭的西廂房里,一應用度都給您準備好了。老爺說了,趕明兒,就把你們送去城北的大宅子里,到哪里就有單獨的院子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