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先穿梭到了雍州西邊禛州境內的一座小城附近,這小城也在泰滄江邊。
他在小城中雇了一艘小船,沿著雍川河逆流而上;花了五六天,才總算到了上京城。
……
相比于慶龍城,上京城的繁華自是更上一層樓。
慶龍城的建設處處體現著因地制宜的隨性,而曾經毀于戰火,又在廢墟上整體重建的上京城,則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市。
這座城市里的街道永遠是正南正北,橫平豎直,正街大都是能容四車并馳的寬闊大道。
……
泰滄江從上京城南流過,一共有三條河,由北向南,穿過上京城,注入到泰滄江中。
他們分別是雍川河,從上京城中心穿過,大虞國皇城的護城河就是引雍川河一部分水流形成。
順著雍川河,人們甚至可以直接將貨物送進皇城水門內的幾處碼頭!
東京河,從城東穿過。
西川河,從城西穿過。
陳元雇的小船抵達上京城南的泰滄江岸碼頭后,陳元問明了情況,給了船家二兩銀子的過閘費后,船家興高采烈的載著他駛入了東京河。
上京城水門的過閘費相當高昂,哪怕是陳元雇傭的這種載重量不到百石(大約八噸)的小船,入閘費也要二兩銀子,這也就導致了城里的運輸費用遠比城外要高的多。省了入閘費,船家自然能賺一筆。
隨著小船順著繁忙的東京河逆流而上,一條兩邊都看不到頭的城墻漸漸出現在了陳元的眼中。
漸漸距離近了,原本不起眼的城墻變得越來越偉岸。
所謂的水門,其實就是矗立在東京河兩邊的兩座塔樓,塔樓的一層有兩個巨大的絞盤,絞盤上纏繞著粗大的鐵鏈,此時鐵鏈沉在水里,在必要的時候,只要轉動兩邊絞盤就能升起兩條橫江大鏈,將水門截斷。
在兩邊塔樓的二層和三層則分布著數十架床子弩和十多架石砲,封鎖東京河這不過數十米的河面。
來往的商船都乖乖的在城外的碼頭上停船交錢,拿到官府發放的認旗,插上船頭,這才繼續航行。
小船穿過水門,穿過一段河兩岸都被城墻所夾的河道之后,兩邊河岸上漸漸熱鬧起來,沿河兩岸,是兩條繁華的長街,商鋪林立,河岸邊是一座接一座的碼頭,幾乎每個碼頭都停滿了貨船,連接碼頭和街道的臺階上,扛活的苦力們如同一只只辛勤的工蟻……
小船在東京河上穿行了將近一個時辰,差不多穿過了半個上京城,終于在一座碼頭上停了下來。
下了船,陳元又在碼頭上找了一輛馬車,乘坐馬車,在街巷中穿行了一炷香的功夫,來到了一座門前有著巨大牌樓的深宅大院門前。
這里是上京城的峴州會館。
所謂會館,就是各州在京城做官,經商的官僚縉紳們互相邀請,籌措資金,購置房產,主要供各州來京的舉子,或者其他來京同鄉住宿之所。
峴州會館是一座極大的院子,不過院子雖大,卻樸實無華,會館的大門是一座青磚灰瓦的牌樓,上書“峴州會館”四個大字,這四個字還是陳元的熟人寫的,它出自李知愚的手筆。
會館門廳開闊,大門敞開,門口站著幾個迎客的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