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汨羅江外走過,思考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抑或……
他的耳畔,響起了那曾在荊軻耳畔同樣回響的言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他走過秦始皇南巡的路;
他踏過孔子周游列國的轍。
會不會,他也曾在某個星光燦爛的晚上,看到那只馱著老子西出函谷關的牛的雙眸,然后親切地朝著歷史長河上游的它,揮揮手。
他穿山過海,天地仿佛都納入了他的心間。
……
司馬遷的家族,是歷代相傳的歷史家。
他一直都有一個愿想。
要為這個民族數千年的歷史著書。
然而……
那件事情來了。
李陵,漢朝將門之后,是李廣的孫子。
他居然向匈奴投降了。
這個消息,在長安城的上空轟然爆炸,撼動了這座城池無數的人心。
李陵這兩個字,在漢朝,瞬間成為了不可提及之恥。
但這時候,司馬遷站了出來。
他為李陵辯解,于是他被關進了監獄,要被處以死刑。
這個時候,他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去死。
死了,那就一了百了了。
而還有一個,那就是接受宮刑,活下去。
活下去,才能繼續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一個受了宮刑的人,怎么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
儒道墨法名,諸子百家在他的耳畔呢喃。
女媧揮動著造人的柳條,無數的泥點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仿佛看到了層層歷史迷霧里,那雙攪動一切的大手。
他抓住了它。
他在《報任安書》里,寫出了自己的選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一種難言的,高貴的,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意識,在司馬遷的腦子里,形成了。
于是,他開始了“前無古人”的紀傳體《史記》的編寫。
《史記》全文,五十二萬余字。
分為: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
電視機里,姚長生一字字一句句地講述著。
無數的觀眾們,都紅了眼眶。
司馬遷在祁元的筆下,是偉大的。他的這部《史記》,我認為,在這個系列里面,是劃時代的。
但是我沒想到,也不敢去想,祁元的筆觸竟然冷酷無情到了這個地步。
寫完了《史記》的司馬遷,祁元便沒有再描寫了,連多一個字都沒有。
甚至連司馬遷什么時候死的,我們現在都不知道。
我甚至不知道,漢武帝到底有沒有看過司馬遷的這本《史記》。
因為《史記》是司馬遷私下編修的,直到他的外孫楊惲上呈朝廷,到了漢宣帝的時代,這本曠世之作才終于面世。
而這個時候,這本書里,其對武帝窮兵黷武的批評已經不會被壓下。